思入風雲:亞洲航交所

參考倫敦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過程,就可以見到如何由吊上吊落的碼頭業務,最終成為航運上游管理業務的航運中心。

上游的業務,可以包括航運交易、定價、管理、人才,以及融資中心。現時全球的船東及航運公司都倚靠倫敦航交所提供,但倫敦和亞洲區有幾個小時的時差,亞洲幾個主要航運大國當天的操作,必須參考昨天倫敦航交所的資料,倫敦航交所開始交易時,亞洲國家已經陸續到了下班時間,所以在客觀上,亞洲區有需要建立自己的航交所。

昨天本欄已指出,中國大陸擁有愈來愈多的船舶噸位,和香港加起來已佔全球的一成二;此外,日本佔一成五、韓國佔百分之三點三、新加坡佔百分之二點六,把幾個主要亞洲國家所擁有的噸位加起來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很明顯有充分的條件。

如果亞洲要建立航交所,香港佔相當的優勢,最主要是有中國因素,日本不夠國際化、語言上也有很大障礙。上海也磨拳擦掌,但上海仍未完全對外開放,充其量是提供發布訊息資料,卻無法進行交易。餘下來只有新加坡和香港,單計力量,單打獨鬥,香港在新加坡之上,再加上有內地支持,香港可以輕取新加坡。

香港在船舶註冊方面,近年是愈做愈好,但單是船舶註冊,香港直接所得的利益有限,只不過面子上好過。因為在港註冊的船隻,都會掛香港區旗,而且交由香港的船公司管理的機會也會提高,一旦由香港公司管理的船舶,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都有幫助。然而,船舶管理需要有大量具實際航運經驗的人員,所以香港要爭,就要有足夠的基本船員供應。

總而言之,要建立一個中心,必須掌握足夠的重要支柱,支柱齊全了,人家要爭、要搶,也就有高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