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快去,曙光快來,這是七百萬市民的共同願望,但絕不是正在遭受金融海嘯和豬流感夾擊的社會現實。事實上,曾俊華在文中除了侈談「憂慮減少」、「跌勢緩減」、「回穩苗頭」等空泛說話,並沒有拿出具有說服力的經濟數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沒有確鑿根據何來準確論點?對於身處嚴冬中的升斗市民,曾俊華這番「春天來了」的言論,只能是水中之月、畫中之餅。
事實勝於雄辯。金融海嘯餘波未了,香港經濟百業蕭條:今年首季GDP收縮百分之七點八,表現為十一年來最差;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五點三,一個月內又有近萬人痛失飯碗,專家警告失業率或攀逾百分之八的最高水平;豬流感疫情肆虐,旅遊團劇減七成,酒店入住率跌五成,旅遊業過半業者可能失業。與此同時,物價仍在上升,剔除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四月份的基本通脹率仍然上升百分之一點九,升幅雖然放緩,但對於基層市民而言,不啻百上加斤。這些數據的背後都是活生生的殘酷現實,基層市民無時無刻不在苦苦掙扎,哪裏有曾俊華所言「最壞時刻或已過去」的迹象。
僅以酒吧業為例,受海嘯、疫情及當局禁煙的「三重打擊」,生意額較去年狂跌四成,首四個月已有二百間酒吧結業,近二千人失業。業界估計,隨着「七一」娛樂場所全面禁煙的「死線」臨近,全港最少半數酒吧將關門結業。
市民在漫漫長夜中苦捱,曾俊華卻「半夜雞叫」,空唱「天亮會更好」。眼下裁員、減薪的消息不絕於耳,人心惶惶,市民誰會關心未來經濟如何復甦之宏景,最關心的乃是目前近二十萬人失業、八萬人半失業,政府坐而論道,沒有實際行動,所謂的「促信心」只能是蒙騙市民的空話一句。
其實,周邊環境何嘗不是風高月黑、風聲鶴唳,根本沒有出現曾俊華所講「外圍經濟的跌勢已有緩減迹象」的「好兆頭」。台灣昨天公布,受出口額大幅下滑之影響,首季GDP負增長百分之十點二四,高於經濟學家預期,並創下歷史紀錄;與本港經濟結構相似的新加坡亦慘不忍睹,由於出口持續下滑,企業裁員數量破紀錄,首季GDP按年負增長百分之十點一,正面臨一九六五年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香港、台灣和新加坡三地的經濟同病相憐,但三地政府對抗危機的表現卻迥然不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早宣布減薪二成,台灣當局普降春雨,消費券人人有份。反觀本港,高官卻坐而論道,守着五千億元財政儲備遲遲不願開倉紓困。更大的分別是,台灣和新加坡官員不似曾俊華,大難當頭卻高唱「最壞時刻或已過去」。
全球經濟不可能出現V形反彈,已是學者專家的普遍共識,香港經濟低處不算低,危機四伏,距離真正復甦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對於這一點,即將離任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顯然比曾俊華冷靜,他昨天在立法會表示,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不能靠過去經驗預測未來,大家不該期望經濟快速復甦。其實,曾俊華也只是故作樂觀狀,未見得真有鼓吹「最壞時刻或已過去」的底氣。他既要大家「毋須對經濟前景過分憂慮」,又不得不承認「失業率是滯後數據,短期內仍會有上升壓力,整體經濟仍相當疲弱」,字裏行間充滿矛盾,自打嘴巴。
德國諺語云:一個實際行動,永遠勝過一打綱領。面對經濟衰退,民生困頓,為政者可作可為的實事多的是,為甚麼老是學好鳴之鳥整天叫個不停?為經濟復甦鋪路,惟有腳踏實地一步步走,老是唱高調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