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柱傾折其三 旅遊業雪上加霜

金融海嘯對本港的衝擊進一步浮現,壞消息接踵而至。今年第一季度本港貨物出口重挫百分之二十二點七,創下五十五年來最大跌幅;本地生產總值倒退百分之七點八,為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差;服務輸出下跌百分之八點二;公共交通乘客量亦全線下跌。加上同樣陷入困境的金融業及旅遊業,本港四大經濟支柱已折其三,不由得讓人想起《紅樓夢》中的兩句話: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香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沒有明天、沒有希望的末日景象。

面對冷酷的統計數據,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不得不承認本港經濟環境「急轉直下」。但他又樂觀地表示,入境旅客數量穩定增長是本港經濟的一大亮點。事實真是如此嗎?恰恰相反,旅遊業不是亮點,而是黑點;入境旅客不是穩定增長,而是每況愈下。旅遊發展局主席田北俊踢爆曾俊華的謊言,他指出,豬流感爆發令本港旅遊業遭到重創,五月份上半月旅客下跌近一成,而出入境旅遊團數量更急挫五至七成,三分之二的本地導遊無工開,比沙士時期更嚴重。

酒店業亦是叫苦連天,退房情況嚴重,入住率已跌至五成以下。酒店業主聯會指出,無論是五星、四星還是三星酒店,面對豬流感來襲無一幸免。專家警告,若疫情持續,旅遊業恐怕有一半從業人員即二萬五千人失業。

旅遊業雪上加霜,出路何在?窮則思變,記得沙士時期,海外旅客對香港望而卻步,旅遊業曾推出「同心為香港」行動,鼓勵市民本地旅遊、本地消費,既可解悶,又可刺激經濟,當時市民反應相當踴躍,港府高官亦紛紛參加本地遊,認為本地遊大有可為。可惜港府僅三分鐘熱度,不能持之以恒,沙士危機甫過,一切都拋諸腦後。

事實上,香港並不缺乏旅遊資源,有不少景點「養在深閨人未識」。有香港威尼斯之稱的漁鄉大澳,具有獨特的民俗、建築特色,深為旅遊人士喜愛,多年來民間要求發展大澳的呼聲強烈。港府亦煞有介事地推出「活化大澳」計劃,但光說不做,去年六月暴雨襲港,大澳斷水、斷電、斷路、斷糧,有人諷刺大澳是四川災區。去年九月颱風襲港,大澳再次淪陷。大澳連基本的生活設施都成問題,旅客隨時變成漂流孤島的魯賓遜,誰還敢去冒險呢?

周末節日,許多市民喜歡踩單車享受郊遊樂。早在七年前,已有人建議在全港建設一百五十公里的單車徑,並在沿途設立單車庫及單車酒店,既可為港人提供休閒的好去處,亦可吸引境外單車旅客,甚至發展為國際大型單車賽道。遺憾的是,港府將有關建議束之高閣,直至一場金融海嘯打殘旅遊業,漁人碼頭胎死腹中,郵輪碼頭緩不濟急,港府才想起重拾這份被遺忘達七年之久的單車徑計劃。然而,港府只計劃在新界區設立單車徑,港島、九龍市區卻沒有。更不堪的是,這條單車徑需等到二○一四年才可望完工。一項簡單工程都要再拖五年之久,如此「香港速度」,簡直是蝸行龜步。

其實,單車徑也好、活化大澳也罷,都只是港府蹉跎歲月的縮影。回歸十二年,港府「十大基建」淪為「十大皆空」,在旅遊方面的建設僅迪士尼及昂坪纜車兩項,前者因為管理不善及園區太袖珍而吸引力欠奉,而後者問題叢生,空中驚魂不斷,聲名狼藉。香港除了太平山頂、海洋公園等屈指可數的老景區外,實在是乏善可陳,連本港市民都感嘆無處可遊,靠甚麼去吸引外地遊客呢?

金融海嘯總會過去,豬流感也有平息的時候,本港旅遊業的根本問題在於港府缺乏危機意識,不是盲目自大,誇言香港旅業無懼競爭,就是怨天尤人,將問題推給外部環境。請高官捫心自問,這麼多年來做了些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