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協議年年簽,成效究竟有多大,只有天曉得。明眼人一看就知,曾蔭權口中的五百八十億元額外消費,全數來自個人遊,而所謂創造四萬多個職位,恐怕主要也是受惠於個人遊,其他服務貿易方面的作用到底如何,不言而喻。當然,靠CEPA補充協議來對抗金融海嘯,更是欺人之談。
其一,綜觀CEPA協議內容,大部分都是針對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而香港目前所面對的,是一個百業不振的經濟寒冬,當中最為薄弱的,是以中小企為主的工商產業,最受金融海嘯影響的,是基層市民。港府無法化解中小企的危機,帶領基層市民走出困境,無論簽訂多少份CEPA皆屬枉然。
其二,即使對專業人士而言,CEPA的實際作用也不大。例如有證券業者指出,新協議只准本港證券公司在廣東提供諮詢服務,並非真正的投資業務,而且須與內地機構合資,很難吸引港人北上經營。再看其他行業的開放協議,同樣存在不少限制,對於港人來說,只能望梅止渴。
其實,隨着中國逐漸融入國際,類似CEPA的優惠將向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開放,例如台灣正醞釀與內地簽訂與CEPA 相似甚至更優惠的ECFA,可見CEPA優勢正在逐漸淡化,並非如港府所吹噓的那麼神通廣大,更不是香港的萬應靈丹。
數來數去,要說新CEPA的實際作用,依舊只能惠及旅遊業。在新協議下,內地赴台旅行團可在香港過境停留七日,吸引赴台旅客順道遊港。這不禁令人想到兩岸全面開放三通前後,輿論不斷提醒港府兩岸三通會對本港旅遊及物流業造成巨大衝擊,然而港府一味漠視危機、懶作籌謀。如今內地以CEPA促進赴台旅客訪港,恰恰反映港府不思進取、只懂乞援的事實。
自從○三年簽訂CEPA,內地對港開放個人遊以來,港府一直將CEPA視為刺激經濟的靈丹妙藥。年年伸手,年年簽署補充協議,幾已成為港府的例行公事,卻從來不見他們反躬自省、奮發自強。事實上,CEPA中有不少範疇未能發揮實際作用,就是因為香港本身發展不足,未能好好配合政策優惠。港府自己不爭氣,無論中央給予多少優惠,終究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抗嘯必須自強,求救不如自救。我們已多次指出,今日香港經濟不景,既是因為金融海嘯影響,更源於經濟發展過於單調,無險可守,根本無法對抗逆境。為解此窘,港府應該及時推出抗嘯措施,扶貧紓困,刺激就業,同時加緊推動經濟轉型,籌謀長遠發展,而不是只懂得向中央政府攤大手板,指望CEPA成為海嘯巨浪中的救命稻草。
原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最近發表回憶錄,書中有幾句話發人深省:「光靠CEPA,光靠個人遊,不解決問題。金融業固然是一個支柱,但畢竟是虛擬經濟,錢來得快也去得快。香港的經濟要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虛擬經濟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短短數語,已經說出本港經濟的三大弊病——過於依賴內地、獨沽金融發展、實體經濟薄弱,可見香港之所以陷入今日的困境,皆因港府短視、不思進取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