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閉塞困擾長者

長者行路時小腿或大腿感到疼痛,休息時痛楚便消失,可能是患了下肢動脈閉塞。港大外科學系學者估計,本港有兩成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患下肢動脈閉塞,但容易因上述間歇性跛行徵狀,被誤診為風濕、關節退化或關節痛,而外國有兩成患者毫無病徵,逾半患者至病情嚴重才求診,若患者缺乏走動及適當治理,腿部或會潰爛壞死。

港大外科學系教授血管外科主任鄭永強表示,下肢動脈閉塞屬慢性疾病,成因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血管狹窄,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致下肢缺氧,早期徵狀是間歇性跛行,更嚴重者,患者休息時腳部仍感痛楚,逾半數患者至此時才求診。若無適當治理,下肢動脈組織將潰爛、缺血壞死,部分患者在確診前已被切去潰爛部位。病者年齡中位數為七十二歲,男女病者比例為一點六比一。

統計處預計今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逾一百一十萬人,鄭永強估計,當中兩成人會患下肢動脈閉塞,而每一百名間歇性跛行的患者,便有三至四人因缺血壞死需截肢。據醫院管理局數字,本港去年有近四千人次因腳部嚴重缺血情況入院,其中四百多人需截肢。

吸煙糖尿患者更高危

他預料患者人數將會隨人口老化而增多,高危因素包括吸煙、糖尿病、家族有動脈硬化病史、高血壓和膽固醇等,前兩者的發病機率更高於常人三倍。

早期患者可透過戒煙、藥物、運動及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治療,嚴重缺血者則須打通血管,包括「通波仔」手術,刺穿大腿內側將阻塞血管撐開及加上支架,惟昂貴而效用不持久,亞洲人有半數年內便復發;另可用傳統搭橋手術,以健康的血管替換,雖耐用但創傷大。

鄭永強建議,患者及醫生提高警覺,可在診所量度腿部脈搏及踝肱指數(將腳踝血壓除以上臂血壓),若指數低於零點九,即表示腳部有動脈阻塞的可能。他更提醒,患上此病意味着病人的心臟、頸部或腦部的血管可能有阻塞,建議患者盡快求醫。

直擊人類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奪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