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旁觀:大學生不再躁動

四月是大學生最忙碌的日子,同學要趕功課應付考試。不過,今年四月,與大學生有關的新聞特別多。

數百名城大學生不顧功課死線,走到大學廣場聲援被裁或只續短約的導師。在城大不遠的浸會大學,在主入口有人放了幾個帳篷紮營,原來是十多名學生不滿校方把宿舍的雙人房改為三人房,在大學門前露宿抗議。

在港大校園,學生會不滿會長陳一諤對「六四」的立場,發起動議要求罷免,全校萬多名本科生有權投票,結果是近一千六百票贊成,九百多票反對,逾二千七百位學生投了票。港大生屬政治冷感類型,今次的反應,算激烈了。

理工大學近來沒有示威,不過學生的行為卻受到社區的抨擊,某理大宿舍的深宵聲浪遭對面屋苑投訴,說理大學生不顧鄰居感受,在凌晨時分仍大吵大鬧。中大呢,其學生報最近有文章介紹不同時鐘酒店,也被教育界人士指指點點。

罷免陳一諤是大事,但上述其餘新聞,可見學生的自我中心,只關心校園內的議題。近年的本地大學是個冷漠的環境,大學生不敢想闊想遠,相當的犬儒:自己人微言輕,不可能改變社會吧?社會上沒甚麼可以讓大學生情緒激動,國家和世界發生甚麼大事,他們仍會功能、機械式的每天上課,交足功課,不愛搞甚麼風雨。

二十年前的今天,大學校園卻是情緒高漲。八九年四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讓北京的大學生非常憤怒,不再沉默,在北京各大院校發動二十七日的大規模遊行,是為「六四」的前奏。

當年,北京學運也影響了香港的大學生。二十年後,「熱血」、關心社會的行動已很少了,大學生似乎不再躁動,大學生沒有火,社會如何革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