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把握機遇謀劃長遠

解決香港的長遠發展問題,是香港的根本出路。金融海嘯肆虐全球,巨浪襲港期間,暴露了香港潛存的各種結構性弱點,如何痛定思痛,下決心、下苦功,着眼於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與鞏固既有的優勢,化危為機,為香港的長遠競爭力打穩基礎,中央期望特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能夠協調社會各界在應對衰退危機的同時,也能為未來經濟發展做好準備。

中央挺港措施中,短期內效應明顯的莫過於容許內地旅行團乘坐以香港作母港的郵輪去台灣旅遊。內地人民嚮往台灣遊,特別是富裕階層,乘坐郵輪往台灣,既舒適安全又有氣派,這為以本港為基礎的郵輪公司、旅行社甚至零售業界帶來巨大商機。

但是其餘幾項中央挺港措施中,香港要真正獲益,必須着眼於長遠,在特區政府帶頭統籌協調業界的前提下,還要積極主動與中央有關部門跟進磋商,及與內地相關城市政府多做溝通,才能成事。即使是郵輪旅遊,香港的基礎設施是否足夠也是一大問題,要做大做強,具規模的投資不可少,也應該着眼長遠,迅速起步。

在這些挺港措施中,明眼人也看得出,最重要的是人民幣債券這一項。特區政府與金融界要做的事實在太多,必須坐言起行,提高效率,把握機遇,切記喊口號無益,只會貽笑大方。

人民幣業務在港已有五年歷史,這在全球化時代已是一段頗長時間了,可惜發展極不理想,至今發行人民幣債券總量只有二百二十億元,而人民幣存款則只有五百多億元,根本支撐不起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要迅速推進人民幣債券業務,需要有全面規劃,把企業跨境業務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香港銀行在內地經營的各項業務,以及中資銀行在本港的進出口業務放在一個大層次來加以考慮。始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是中國境外人民幣最自由流通的地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幣業務不應割裂,應整體考量,尤其是在粵港澳一體融合的基礎上作出長遠規劃,才能真正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