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兩制內涵各異

在金門設立特別行政區以融合兩岸,關鍵當然在台北身上。

金門向來都獲特別對待,好像當年大三通不能行,小三通一樣可以發展。加上金門市民的生活已逐漸跟廈門融合,因為金門人回台灣路遠,走廈門路近。事實擺在眼前,金門一定向廈門靠攏。

初步分析,金門要搞,應集中在「金門特別行政區」而不是「一國兩制」,因為「一國兩制」,重點是在「一國」,「一國」必須確定,反而「兩制」可以容許彈性。但金門的建議反而使「一國」模糊,不能明確其主權誰屬,概念容易混淆;而台北自稱擁有金門主權,要由有到模糊,也很難解決。

「一國兩制」的「兩制」,變化程度可以很大,香港只是一例而不是刻版。北京官員一再表示,台灣如接受「一國兩制」,情況可跟香港有很大不同。

陳水扁經常扭曲抹黑香港政制發展,但其實香港回歸前是殖民地,英國在管治上扮演重要角色,而香港回歸前也從未實行過港人治港,政黨運作也不成熟,各界參政程度也相對甚遠,一些有長久從事社會運動的政黨一定比中產和商界佔優。台灣卻截然不同,選舉是家常便飯,所以在政治體制上,香港的考慮和台灣的考慮便完全不同,香港重點是要循序漸進和均衡參與,對台灣的政治現實就有點格格不入。個人估計,如果台灣行「一國兩制」,重點反而是在政黨輪替的過程,不會衝擊對「一國」的認同,以及對「一國兩制」的接受。

另一個例子是駐軍。回歸前香港由英國駐軍,回歸後英軍撤退,就必然有空間要填補,所以北京必須要在港駐軍。相比之下,台灣已有自己的軍隊,如果接受「一國兩制」,問題不是駐軍,而是現有軍隊的編制將出現問題,所以「兩制」的內涵可以有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