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戰略眼光應提高層次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香港看得最重的,卻面臨上海的強勢挑戰。中央開出二○二○年這一關鍵時間表,要求香港與珠三角中心城市建設成為亞洲區內最具競爭力的外向型經濟體,上海則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金融中心與航運中心。正如中央領導人所言,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由誰人確認,而是靠競爭力爭回來的。

香港與上海既有競爭又有互補合作,並非必然是零和關係。華南地區九個省與東盟十國是香港主攻的方向,這個擁有逾十億人的大市場,就是香港的經濟腹地,港珠澳大橋的作用應該放在這個宏觀角度考慮,而非僅僅着眼於幾個城際之間的運輸與交通。

歷史上,香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與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接合點與試驗場,也是中國通向西方發達國家的主要通道與平台,香港在新的歷史時期,仍很大程度上扮演這樣的角色。港深兩大城市的融合,特別是金融這一塊,即香港的主板市場與深圳的二板市場,有望發揮強大的威力,重要的當然是中央要求做好對市場的監管,既要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也要保障國家的金融安全不受威脅。

香港原有的區位優勢、金融業的歷史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自然關係,以至較完備的法制及較多訓練有素的金融專才,是香港競爭力的所在,必須鞏固及加以提高。

但要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就必須取信中央,令中央放心。像雷曼迷債事件、電盈私有化風波及中信泰富炒燶外匯等情況,都無法令中央安心,而且外國金融機構在香港的操控力非常強大,中央不得不認真考慮金融海嘯對國家金融安全的影響。

口號治港無益,過去幾年特區政府拋出來的口號教人花多眼亂,但真正突破性的發展卻極少,還是吃老本的居多。特區財金高官以至業界領袖必須提高國家視野與國際眼光,考慮金融經濟問題時,必須把政治與經濟互動的複雜關係納入分析與研究的框架內。金融海嘯打破舊的世界格局,戰略眼光應提到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