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做有錢人生意才賺錢

昨日談到內地醫療改革,今日講講香港的醫療產業。

早在十餘年前,前特首董建華已提出要在香港建立「醫藥港」,但因時值亞洲金融風暴,當局要先處理經濟問題,故這個計劃暫時擱置,只餘下坊間一連串討論的餘溫。近日,曾蔭權宣布發展六項香港具優勢的產業,醫療亦為其中一環,此舉動重新燃起坊間對醫療制度的關注。

有指香港在醫藥方面的投資「可大可小」。大者,在於醫治某些頑疾需要研發新藥物、進行臨床試驗等,故投資額較大,但因患者少且集中在基層社會,利潤非常低;小者,在於某些研發醫治普遍疾病的藥物或器材,屬低成本投資,但因為不同階層的人都會患此類疾病,所以利潤較高。

既然要發展醫藥產業,有人就提議當局應主攻富豪市場,因為富豪多數只患普通病痛,縱使身患危疾,也可能選擇外地就醫,所以當局毋須投資太多,已可有不俗利潤。此外,大多數富豪也喜歡飛往外地做定期身體檢查,香港的醫療收費比外國便宜一半以上,當局可考慮提高本地身體檢查服務之質素,並且配合其他策略,以吸引富豪「回流」香港使用服務。

聽說內地官場近日出現一種新習慣,地方人士要巴結達官貴人,已經不是送紅酒、送人參補品便可草草了事,而是要再送他們一個往外地做身體檢查的機會,或者提供諸如醫治小病痛、整容去痣、除斑去皺等服務。由此可見,達官貴人已經成為內地醫療市場新貴。

難怪有人說,醫藥港甚至醫療產業都並非只講科技研發,還要講營銷策略。不賺錢的東西就不是產業,而做普羅市民生意賺不了多少錢,既然投資「可大可小」,或許當局選擇做有錢人生意,醫療產業的成效才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