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活動需要觀眾,香港缺乏藝術觀眾,文化藝術似乎只是一小撮人的事,缺乏社區支持,連教育制度也不重視藝術教育。
長久以來,十八區區議會的「文化藝術」活動都局限於為老人家舉辦粵曲欣賞晚會。粵曲本身不是問題,但活動太單一,未能照顧中年人、家長、青少年和小朋友的需要,就是問題所在。區議會應支持多樣化的藝術活動,在社區締造文化氛圍。例如定期資助公共空間的表演,在社區設置露天舞台,鼓勵多元化發展。當公園內不時有悅耳的音樂和精彩的舞蹈,當廣場上不經意的擺放了雕塑和特殊裝置,證明藝術已融入生活。當愈來愈多人接受文化藝術的時候,西九的存在才有意義。
然而,區議會沒有資助多元藝術的習慣,一般區議員也對香港的文化發展較陌生,對於一些新媒體和創意產業更缺乏認知,當然不敢嘗試。
議員不懂藝術可以理解,因為大部分香港人都不懂。長久以來,教育當局都不重視藝術教育。許多人說新高中學制會讓這現象改變,但我卻認為這只是推搪,毫無事實根據。新高中的「其他學習體驗」不一定是文化藝術,大部分學校會推動他們較熟悉的體育和義工活動。至今還沒有教育局官員向家長說,藝術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部分,有助提升新一代的想像力、創造力、觀察力,這些能力在每個行業都受用,每位年輕人都需要。
明天,香港演藝學院將匯聚十多位來自英美的文化界領袖。他們在這時候來到香港,是為了回答西九可如何發展的問題。我的問題將會是這樣的:一個不重視藝術教育的城市,為何需要一個新的文化區?藝術教育和社區的文化氛圍,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樁柱,沒有這些樁柱,西九文化區會否建立在短樁和浮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