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為本港十大殺手之一,據統計數字顯示,每10位港人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國際糖尿病聯盟更估計,到了2030年,香港的糖尿病人數將激增至92萬人!由於糖尿病初期沒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併發症,大大影響生活質素。明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一於聽取專家意見,免得等到病情惡化才來後悔!
糖尿病大致分為一型及二型,前者佔患者總人數約2%,病因跟免疫系統出問題有關,抗體破壞胰臟功能,令胰島素的分泌功能嚴重缺乏;二型患者則佔超過95%,成因與遺傳、肥胖、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因素有關。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胡依諾指出,二型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供不應求而引起的代謝失調慢性疾病。胰島素的功能是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輸入細胞轉化為能量,若胰島素的分泌出問題,葡萄糖會在血液中積聚;當血糖過高,超越腎臟回收極限,部分葡萄糖就會隨尿液排出。別看輕糖尿病對患者的影響,因長期血糖過高會對血管造成損害,令血管硬化、收窄,容易栓塞,而血管病變又會破壞心臟、腎臟、眼睛及神經系統。另外,糖尿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腎衰竭、失明、中風、下肢潰瘍的主要成因,所以及早確診與治療,對於預防併發症特別重要。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並不會有明顯病徵,但如果血糖長期嚴重過高,便會出現多尿或小便頻密、容易疲倦、經常口渴、體重下降等,所以當病徵出現後才去檢測便有機會延誤診治,因此胡醫生建議高危一族應定期檢測,若驗出是糖尿病前期患者,5年內有一半機會發展成糖尿病。俗稱「飲糖水測試」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OGTT)是現時最準繩的診斷方法,如空腹或餐後血糖高於正常但未觸及糖尿病水平,便可診斷為「糖尿病前期」。另外,糖化血紅素(HbA1c)能反映身體過去2至3個月的平均血糖值,是近年常用來診斷糖尿病的一個指標(≧6.5%可確診糖尿病),還能預測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機會。臨床研究證實,健康飲食加恒常運動,好好控制體重,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的發生。
‧有家族病史者
‧45歲或以上
‧運動量不足(平均每日少於30分鐘)
‧吸煙者
‧卵巢多囊症患者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的人士
‧身體過重(BMI值大於23)或有中央肥胖問題(男性腰圍大於90厘米、女性腰圍大於80厘米)
關於糖尿病的治療,近年有研究發現二型患者包含了嚴重程度和病理機制不一的個案,以往千篇一律的療法未必適用於每個病人。國際醫學期刊《Lancet》於去年發布的研究指出,利用6個指標,包括患者年齡、體重指標、糖化血紅素、胰臟抗體、胰臟功能及胰島素抗阻性,可將二型糖尿病人細分為5類,有助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第1類:嚴重自身免疫系統問題型糖尿病
約佔<5%,因自身免疫系統出問題,導致胰臟無法生產胰島素,這類患者一般較年輕,體形偏瘦,體質與一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第2類:嚴重胰島素缺乏型糖尿病
約佔15%,雖然免疫系統沒有受損,但因胰臟功能過早衰弱,令胰島素分泌嚴重缺乏,患者的體形較瘦,並較早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第3類:嚴重胰島素抗阻型糖尿病
約佔20%,患者通常較肥胖,胰臟功能不弱,但胰島素抗阻非常高,病情較嚴重,早年出現心臟或腎臟併發症的風險較高。
第4類:肥胖型輕度糖尿病
約佔20%,患者雖然肥胖,但胰島素抗阻情況並不嚴重,新陳代謝紊亂和併發症風險都比第3類患者輕微。
第5類:年齡相關型輕度糖尿病
約佔40%,患者的病情發展緩慢,至晚年才出現症狀,原因是身體老化,令胰臟分泌功能逐漸衰退。
撰文:司徒德琳
攝影:胡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