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物資貧乏,菜式用料不多,不少更是所謂下欄貨再加工炮製而成,講究的是手工與火候,好像順德名菜古法缽仔焗魚腸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昔日大部分廚師都不介意花時間與工夫烹調,隨着社會愈趨講求經濟效益,這些心機手工菜也因而幾近絕迹,一於請來東涌一間精緻粵式新餐廳主廚、有逾30年烹調中菜經驗的楊志宏師傅還原這味古法經典滋味。
早在60年代時期,大部分魚販都會將劏魚剩的魚腸當作下欄出售,點解魚腸是下欄?因為非常難清洗兼帶濃濃的魚腥味,加上不是太多人懂得吃,故往往都是一大盤以便宜價錢待沽,有時甚至被當作垃圾掉棄呢!始終,昔日食材選擇不及現今的豐富,因此亦有人用來烹調,當中又以順德人炮製得最為出色。
有說要炮製一缽出色焗魚腸,工序非常多,要先除去多餘油分、脂肪,加雞蛋和其他材料,再以缽仔蒸焗而成。亦有一說法是先蒸後炸,最特別之處是將蒸好的焗魚腸原個連缽放入油炸,旨在保持口感,當地人甚至有「魚腸焗蛋賽禾蟲」的諺語,指焗魚腸的味道媲美廣閩一帶一級美食的禾蟲,可見其美味程度。
至於何為最傳統的古法焗魚腸,楊師傅也有一套見解,「這道菜豈只用魚腸,其實魚肝也是主角,因為魚腸本身無香味,要加入魚肝烹調才賦予獨特甘香氣息。炮製這味菜,通常會選用草魚如鯇魚腸,因為牠們的腸會比較乾淨,清洗亦較容易。」魚腸內外清洗乾淨,剪走多餘油脂,再以薑、葱汆水辟腥;魚肝則以慢火煎出多餘油分。
由於魚腸始終是內臟,難免帶一股魚腥味,烹調時需要再加薑、胡椒粉和陳皮辟腥,而加入蒜片、芫荽和葱絲則可為菜式添香提味。
除了魚腸和魚肝外,楊師傅指還需加入叉燒及油炸鬼。「叉燒本身有炭香及蜜味,有助提升肉味,而油炸鬼會切成兩種厚度,約1厘米厚的會放在缽底,中間放入魚腸、魚肝和叉燒,最後以薄身油炸鬼放在缽面蓋好才蒸焗。」將配料和調味料加入雞蛋拌勻,按比例加入水,師傅指若大家想吃結實一點,只需加少許水,想軟身一點則加多一點水即可。
烹調亦花工夫,要先蒸熟,再放爐上慢火煮,蒸發缽內多餘水氣,之後才放入爐烤焗至表面脆身才成。熱辣辣的缽仔焗魚腸,外脆內嫩,既吃到魚腸和魚肝的甘腴,又嘗到油炸鬼和雞蛋的質感,實在是非一般蒸蛋或炒魚腸可媲美。
平常大家會利用大碗或碟子盛食材蒸煮,又或以專用焗盤來烤焗,廣東人則愛用缽,這種缽無論用細火或大火烹調都不易爛,而且用陶泥製作,器皿上會有肉眼看不到的小孔,有助傳熱和疏氣。
以缽烹調的菜式非常多,缽仔焗魚腸、豬油撈缽仔飯、缽仔粉和焗禾蟲等,客家豆豉豬肉缽亦是一道著名菜式。
撰文:林佩婷
部分攝影:郭凱敏
查詢電話:2382 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