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加持護國菜

近日不少中港台藝人都響應央視與《人民日報》,紛紛在微博轉發「我是護旗手」的帖,向全世界宣示自己有多愛國。除了在互聯網發文,又或者高唱「我是中國人」之外,其實飲飲食食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護國菜。以為菜式與保家衞國有關就一定是大魚大肉大排筵席?這道來自潮汕的鴛鴦湯羹本身雖然是粗菜,但背後卻有一個悲慘的歷史故事。

素菜演化成肉羹

中國菜系包羅萬有,當中粵菜、川菜、魯菜和蘇菜就被列為四大菜系。大家最熟悉的粵菜主要是指廣東菜,同時亦有潮州菜與客家菜兩個分支,集合三個地方的風味,而今日所介紹的護國菜就是潮州名菜。

俗語有云:「廣東菜無雞不成席,潮州菜則無海鮮不成宴。」潮州人擅長烹煮海鮮,護國菜卻沒有使用海鮮入饌,但亦秉承了口味清淡這個特色。由乳白色及翠綠色拼湊而成的湯羹以太極為藍本,任何人見到也會聯想到是用蔬菜和豆腐所煮的素菜羹。最正宗的護國菜的而且確只用菜葉煮製,但經過數百年來不斷改良,現在普遍都會用到肉類,當然也有素菜版本可供選擇。

番薯葉湯醫肚

哪兩種顏色的湯羹究竟用了甚麼食材製作?綠色是蔬菜,通常會選用番薯葉或菠菜葉與上湯煮成湯羹,其他適宜煲湯的蔬菜如莧菜、通菜亦可。白色則用雞油、豬油、草菇、上湯等煨成,素食者會用豆腐代替。

至於護國菜這個名字的由來,就跟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趙昺息息相關。其他皇帝享盡榮華富貴,但年幼登位的宋帝昺卻命途坎坷,登位後一直過着逃亡生活。相傳他為了逃避蒙古兵追殺來到潮州鳳凰山太平寺避難,和尚見小皇帝飢腸轆轆,擔心他會餓壞,可惜當時已窮得無米可炊,便把後園僅有的番薯葉煮成湯羹。番薯葉是粗菜,除了細嫩的番薯苗之外其餘部分都比較粗糙,但餓極的宋帝昺吃罷大喜,賜名為護國菜,寓意有氣有力保家衞國。最後雖然護國不成亡於元朝,但護國菜卻流傳下來,並成為潮州菜其中一個代表。

粗菜之寶

由於番薯葉算不上幼嫩,滑潺潺帶有澀味不是人人可接受,因此昔日只有窮人才吃。然而今時今日大家都當番薯葉是寶,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就將它列為十大抗氧化蔬菜之一,視之為延年益壽的養生食材。番薯葉蘊含的植物纖維、維他命、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鈣、鐵、磷等營養素都比其他蔬菜高出多倍,能促進腸臟蠕動、預防便秘,更有抗氧化、降肝火等功效。

宋末皇帝

南宋末年,蒙古軍大舉南侵,宋度宗的長子恭帝(顯)被俘,而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則擁立另一兒子趙昰為帝,是為端宗,其弟趙昺被封為衞王。為了逃避外敵,兩兄弟一直流亡,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州、廣州、香港等地。後來只得10歲的端宗因病駕崩,由7歲宋帝昺繼位,最後在崖山戰役中無路可退,被丞相陸秀夫抱着剛滿8歲的他跳海殉國,宋朝亦正式滅亡。

太極哲學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聽過這幾句的人不少,但明白箇中奧妙者卻寥寥可數,皆因短短20個字已蘊藏了天地萬物宇宙衍生的道理。而護國菜所呈現的「太極圖」又稱「太極陰陽圖」或「太極兩儀圖」,據說由宋初一位叫陳摶的隱士所創,原本叫「無極圖」。後來傳至北宋理學創始人之一周敦頤,他寫了《太極圖說》並加以解釋,而現在的「太極圖」相信就是由周敦頤傳承下來。

撰文:楊雅菁 

部分攝影:莫文俊

查詢電話:2157 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