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五行:佛家三學 修戒定慧

所有佛經都教人修養戒定慧,只不過,開示的方式不同,《金剛經》用四句佛偈結尾:「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意是,世間上一切因緣而生的事情,都好像夢幻、泡影,轉瞬間,就和朝露、閃電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不應該執着,以免被它束縛了自在的本性。

《心經》則說「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只要領悟到世間萬物都是空、無,罣礙與恐怖就消失,貪嗔癡不再存在。《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用十六個字去宣講禪修去除貪嗔癡的簡單途徑:「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道,即思想、方向、道路,必須暢通,為何會阻滯呢?心中沒有執着,道就立即暢通。

三部經都提到一個法字,這個法,不是指佛法,而是因緣而生的事情。住,是停住、留住,這些事情不滯留在心中,貪嗔癡就不會居住在心中而成為心毒。按照以上的途徑去修為,就會修成戒定慧的正覺正果。佛家把這個必修課程,稱之為「三無漏學」,簡稱「三學」。無漏的對立面就是有漏,一個未經修為的人,必然產生煩惱,貪嗔癡慢疑的種子不斷漏出來,就好像醫學的心漏患者,輕即不舒服,重則有生命危險。心漏患者找專科醫生就可解決,佛家所講的心有三漏,防治就靠個人修戒定慧。

方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