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望四方:貝聿銘的旅遊遺產

享譽全球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辭世,優秀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也為旅遊業留下了珍貴的遺產。雖然作品類別眾多,他最感興趣的一直是公共項目,而其中最鍾情的項目就是博物館。「我總能從博物館的建造中學到很多,如果不學,我就無設計。不斷地提醒着我,藝術、歷史和建築確實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貝聿銘這樣說道。

貝聿銘操刀的博物館等公共項目,不少是遊客必然到訪之處,無論你是否對建築有興趣,若順路到訪這些地方,不妨細看建築本身,一定會有別樣的體驗。代表作品有蘇州博物館、澳門科學館、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日本滋賀縣美秀美術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盧森堡現代美術館等等。上述公共項目作品,有的似羅浮宮名聲大噪,也有些低調不為大眾所知,但作品的知名度不影響他在每一個項目中的投入。

低調的美秀美術館一直在建築和藝術愛好者中享負盛名,貝聿銘以《桃花源記》為構想設計了該建築,由穿越長約二百米、兩旁種滿枝垂櫻的道路,到彎曲的昏暗隧道,再由吊橋走到開闊的廣場,再現陶淵明筆下:「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景。為家鄉蘇州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在江南園林設計精髓中添加了西式元素,呈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境界。收山之作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在貝聿銘91歲高齡時設計,為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他在中東考察了幾個月,擔心建築被周圍環境所淹沒,他請求卡塔爾的王儲為其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島嶼。

「最美的建築,應該是建築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這是貝聿銘先生對建築作品所做的定義。確實,他做到了。當年引起廣泛爭議的羅浮宮金字塔設計,時間已經給出了答案。這些建築作品,不單是個人的成績,更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也為遊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Profile:

姚思榮,立法會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