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海外義工探索環保面向

網上一段海龜吸入飲管的影片,令更多人關注環保議題,但同時亦因為一些矯枉過正的行為,引起爭議不斷。其實,環保從來都是一種態度,而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做法,就像今年應考IB考試的曾沛怡(Andrea),在瑞典交流的經歷,改變了她對環保的想法,之後不但在香港推行各種環保活動,更參加了亞美尼亞的義工團隊,協助整理當地文化遺產的環境,由自身出發,探索環保的面向和可能性。

瑞典的自主環保

Andrea在4年前曾到瑞典進行1年的學習交流,有機會了解當地的生活習慣,亦認識到一系列與環保相關的措施,她說:「當地人的環保意識相當高,每個家庭都會主動進行垃圾分類,亦會定期舉辦交換二手物件的環保市集,減少浪費。此外,當地大部分超級市場都設有膠樽回收機,而回收膠樽更可以兌換現金,藉此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反觀,由於香港欠缺這些措施和教育,較難養成垃圾分類和回收的習慣。」

回香港後,Andrea開始關注環保問題,發現香港不但缺乏分類回收的意識,海灘和公園等郊野地區更積聚了大量垃圾,有見及此,她嘗試與幾位朋友合作,發起海灘清潔的活動,她說:「最初,我們打算以清水灣為首站,但原來清水灣屬於政府管轄的沙灘,定時會有專人進行清潔,垃圾情況不太嚴重。後來,我們把計劃移師到垃圾較多的烏溪沙,清理沙灘上的膠樽和鋁罐等垃圾,亦進行了分類回收,希望為環境出一分力。」

亞美尼亞協助保育

兩次的海灘清潔及一年的參與社區活動,令Andrea有機會加入由「義遊」舉辦的海外義工計劃,而她則選擇了與環境和文化保育有關的「亞美尼亞國際工作營」,進行一系列的考察及修繕,她說:「亞美尼亞是高加索地區一個不甚為人知的國家,是世界上首個基督教國家,保留着無數的文物古蹟,因此亦被喻為『露天博物館』,而工作營地附近的埃奇米艾津的教堂(Etchmiadzin Cathedral),更為亞美尼亞最古老的教會建築,是歷史學家探索高加索地區的重要地點。」

交流期間,義工小隊前往了當地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茲瓦爾特諾茨考古遺址(Zvartnots Cathedral),了解當地文物保育的情況之餘,亦協助整理遺址的環境,Andrea說:「高加索地區經常會受到暴風侵襲,不少種子隨風飄至,散落在石壁間的縫隙,久而久之令雜草叢生,既影響古蹟外觀,亦會損害建築物,因此義工小隊需要清除古蹟附近的雜草,透過保護歷史建築,提倡保育意識。」

活動期間,一行人不僅有機會入住古蹟旁邊的宿舍,閒時更可以遊覽當地的歷史古蹟和博物館,Andrea說:「原來當地大部分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而祈禱方式亦與我們認知的不同,他們會往石洞內投石,又會在植物上繫上小布,代表祈求祝福。」了解當地環保措施的同時,又可認識文化和歷史,這個多元化增值之旅,令她獲益良多。

在港推動減廢

過去一年,Andrea繼續尋找環保的不同面向,曾與朋友在街頭小食林立的葵涌廣場,推出餐具租用計劃「有叉用」,希望透過租用餐具,令食客認識到有「走塑」的選擇,但由於試驗階段的反應未如理想,因此仍要繼續摸索,發掘更合適的運作模式,宣揚環保概念。

撰文:吳俊賢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