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望四方:貫通黃浦濱江的啟示

2018年元旦,上海市迎來城市建設的里程碑,全長45公里的黃浦江兩岸實現全程貫通。黃浦江作為上海的母親河,見證了整個上海現代城市的形成、發展和繁榮,濱江兩岸已經充分發展,業權分散和香港維港情況相似,貫通黃浦濱江曾經也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但從2016年濱江改造規劃出台,到2017年底實現全面貫通,上海是怎麼可以做到的?

原來上海採用了自上而下的建設方式,市政府牽頭制訂貫通目標和時間表,再由城市規劃設計院制訂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設計指導原則,對濱江的總體設計、生態景觀、活動場所、交通設施、配套設備等統一建設要求。然後再由各個區政府統籌執行,結合各自的優勢進行濱江改造,例如徐匯濱江將原本運輸煤礦的碼頭變身時尚美術館,楊浦濱江由原來的上海毛巾廠和水產品批發市場,改造為雨水濕地公園。

黃浦濱江的地形較維港更為複雜,維港兩岸沒有分支,可以不間斷的連接。而黃浦江有多個河流分支,貫穿難度更大。為此,上海市採取了跨河橋樑方案解決。為了體現可通達性,跨河橋採用了慢性概念,部分有雙層設計,將行人和車輛分層,橋樑設有步行道、緩跑經、單車徑,鼓勵慢步出行體驗城市。

上海市通過行政力量,首先實現了空間上的貫穿,但整個公共空間用途開發,還在進行中。有意見認為濱江空間除了公共活動和市民休閒之外,還應具備慢行交通網絡功能。通過地鐵、公路交通網絡配合,加入步行、騎行和水陸聯運,增加交通和旅遊互動。上海已經開始推廣多條濱江步行旅遊路線,推薦江濱沿線多個景點,增加旅遊業吸引力。

香港雖然難以用行政手段快速推動維港海濱串聯,但地區主導發展模式、以橋樑連接解決地形及業權問題、慢行交通的理念,都是值得香港借鑑的地方。

Profile:

姚思榮,立法會旅遊界功能界別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