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聽力嚴防4大耳疾

也許大家都曾對朋友開個這樣的玩笑:「你是不是借了聾耳陳隻耳?」但假如聽力差是因耳疾而起,則不能掉以輕心。聽覺是我們的重要感官之一,惟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耳朵的保健,原來不良的生活習慣可令聽力未老先衰。適逢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不妨聽聽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和聽力學家沈怡的專業意見,了解常見4大耳疾,正視聽力保護的重要性。

耳塞

坐飛機或搭Lift時,也許大家都試過耳塞,主因是耳朵未能適應突如其來的氣壓變更,隔一會兒就能恢復正常。不過,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仍然有耳朵被塞住的感覺,可能是耳垢積聚或有水入耳,導致耳道受阻,情況惡化可令耳朵發炎,宜盡早求診,讓醫生協助清理耳垢。切勿自行以棉花棒或挖耳棒撩耳,有可能將耳垢愈推愈入,甚至令耳膜受損。

耳鳴

沒有外來聲音,仍不斷聽到嗡嗡聲,猶如電波信號被干擾似的。據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解釋,耳鳴是身體發出的警號,提醒我們要檢查聽力。雖然耳鳴是耳朵退化的常見徵狀,患者以年長人士居多,但不排除有耳垢阻塞,或患上傳導性弱聽、鼻咽癌、腦腫瘤等可能性,最佳處理方法是接受詳細檢查,進行聽力測試,以確診真正病因。

急性中耳炎

兒童的免疫力較弱,加上耳咽管較短,一旦呼吸道受感染,容易蔓延至耳朵,導致發炎,徵狀包括發燒、耳痛、聽力下降等,治療方法與一般傷風感冒大同小異,只須按醫生指示服食抗生素、抗敏藥物及使用通鼻噴劑,一星期內可痊愈。不過,部分小朋友即使炎症康復,仍有膿液積聚於中耳,令聽力持續受影響,大概4至6星期才能恢復正常。

突發性失聰

聽力於數小時至三天內急速下降,甚至失去聽覺,成因多半是病毒入侵,損壞了內耳毛細胞,也有可能是內耳神經附近生了聽覺神經纖維瘤,並壓住神經線。此外,長者如出現小中風,令血管閉塞,血液無法流到耳朵,同樣可影響聽力。

保護雙耳由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a. 勿自行挖耳

很多人以為耳朵有耳垢等於不乾淨,於是自行利用棉花棒挖耳,但其實外耳道的皮膚會從內而外生長,將耳垢排出,毋須刻意清理。相反,自行挖耳有機會把耳垢愈推愈入,或令它們結成塊狀,阻塞耳道,甚至有可能刺穿耳膜。此外,耳燭美容有一定危險性,因其做法是把耳燭一端插入耳道,並將之點燃,有可能燒傷耳朵,熔蠟亦有機會殘留於耳道,造成堵塞。假如耳垢太多,引致痕癢或其他不適,應該向專科醫生求助,以便安全地清除。

b. 注意耳機音量

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聽力難免會受損,但即使戴上耳機也要注意音量。黃醫生說︰「大家去到環境嘈吵的地方,習慣將耳機音量調校得大聲一點,甚至連旁人都聽得見,久而久之,聽力會提早衰退,而且一旦聽覺受損,永遠無法恢復。建議不要將音響裝置的聲量調校至超過6度(假設音量度數最高為10)。如果是『Band友』或音樂愛好者,最好使用音樂家專用耳塞,將聲浪減低若干分貝,保護耳朵。」如果發現身邊有愈來愈多人投訴你是「聾耳陳」,可進行簡單測試,例如留意一下鐘錶,看看能否聽到其滴嗒聲,又或者在耳邊輕輕摩擦雙手,成功聽見的話,則可放心,代表聽力正常。

怎樣Check聽力?

方法1. 純音測試

測試者聽到聲音時要以按鍵作出回應,以檢視左右耳聆聽高、中、低音的靈敏度。

方法2. 中耳測試

佩戴耳塞,儀器會放出聲音和氣壓,以檢查耳膜動態和耳道狀況,如耳咽管有否被堵塞。

方法3. 內耳毛細胞測試

檢測儀器將自動記錄內耳毛細胞對聲音的反應,假如小朋友對純音測試的反應不穩定,可進行內耳毛細胞測試,進一步確定聽力結果。

撰文︰馬珮嵐

攝影:盧展程

模特兒:Doris@米漾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