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時代寫照,亦是創作人當下處境的投射,正如本地導演歐文傑的兩部前作—《十年》和《樹大招風》,分別以未來和過去的香港為故事背景,卻刻畫了當下港人的心情。至於新作《非同凡響》則回到現在,聚焦社會上的「平凡人」,透過一次特殊學校舉辦音樂劇的故事,喚起觀眾關注教育議題,亦反映今天香港的狀態。
「我的電影都是『當下』的作品,除了表達個人當時的情緒和想法,亦希望屬於那個時代的觀眾能在影片中找到共鳴。」在演藝學院畢業後,歐文傑曾執導多套獨立短片,包括《虹》、《計程車》等,2007年憑《聖誕禮物》角逐「第二屆鮮浪潮短片競賽」,並一舉贏得「鮮浪潮大獎」和公開組「最佳電影」。後來他加入編劇行列,一邊累積經驗,一邊等待機會,終於在4年前獲伍嘉良邀請,跟黃飛鵬、周冠威等導演合作拍攝《十年》,藉此思考香港的未來。「還記得當時的社會氣氛低落,人與人之間有很多撕裂,就像做任何事都無法解決當前困境,很多人失去了希望,於是我創作了《方言》,透過一個的士司機掙扎求存的故事,呈現這種看不見出路的絕望感。」
踏入2015年,這種無力感逐漸轉化成憤怒,社會氣氛漸趨緊張,《樹大招風》正是歐文傑對這種狀態的想法!「其實初時我都相當憤怒,希望透過影片表達這種情緒,但冷靜過後,開始思考不滿和憤怒可能會招致的結果—會否因憤怒而做錯決定?或是被憤怒蒙蔽而選擇了錯的道路?就像《樹大招風》的葉國歡,因為憤怒而開槍,最終招來殺身之禍,令自己走向滅亡。」
過去數年,香港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轉變,社會萌生各種議題,每個人都承受着不少壓力,形成一種疲倦和繃緊的狀態,歐文傑說:「《非同凡響》的故事,反映現今社會的『攰』和『繃緊』,到底是甚麼令我們感到疲累?我們又要如何才能再現歡顏?希望這部電影會引起各種思考。」
《非同凡響》講述一位在特殊學校任職的音樂老師、一個來自Band 1名校的平庸學生和一個就讀Band 3學校的反叛少年,不約而同參與了一場由特殊學校學生主辦、在他們眼中毫無價值的音樂劇,但這次經歷卻在不知不覺間改寫了三者的人生。「社會上,很多人看似平凡、過着平凡的生活,卻承擔着不為人知的重擔,那份默默耕耘的精神,已是非同凡響。換句話說,每個生命不論來自甚麼階層和背景,都應該是非同凡響。正如片中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沒有驚天動地的經歷,但他們總能堅守崗位,做好本分,令平凡變得不平凡。事實上,一個人無法完成音樂劇,但只要大家齊心牽手踏上舞台,就能發出震撼響亮的歌聲,音樂劇如是,電影如是,社會如是,或許這就是我們欠缺的東西。」
除此之外,新作亦探討香港的教育議題。「提到教育問題,很多人會歸咎於制度,當初我打算創作這個題材時,也有着類似想法,但深入了解過後,才發現問題並非單單來自制度,而是社會整體的心態和價值觀,例如我們如何定義成功和失敗,在追求怎樣的人生等等,這些價值觀成為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繼而衍生各種教育問題。」值得一提,《非同凡響》的英文片名是「Distinction」,有優秀、非凡的意思,但與此同時,「Distinction」也代表了區別,歐文傑說:「有比較,才會有優秀。一個小朋友的成長,需要合適的土壤、氣候,以及適量地施肥和灌溉,但每個孩子的需要與成長速度並不一樣,因此我們不應胡亂給小朋友進行區別,反而要因材施教,回應其『特殊需要』,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
撰文:吳俊賢
部分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