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初對玉讚美,說玉有五德。到了法家的始祖管仲,把五德,仁、義、智、勇、潔,提升到九德,增加了行(品行)、精(明辨)、容(包容)、辭(條理)四德。管仲是「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孔子說,沒有管仲,華夏沒有文明治國,只停留在披頭散髮,左袒肩膀,用暴力執法的野蠻階段。後來孔子說玉有十一德,加入了儒家元素。
玉的美德,在歷史中經過嚴峻考驗,其中把玉推舉到最高層次,是不惜犧牲性命、追求真理的卞和,以及寧為玉碎,不作瓦全的藺相如。
春秋戰國,玉匠卞和(卞讀便音)在楚山發現一塊玉石,憑經驗,判斷是極品美玉,於是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覺得是普通石頭,治卞和假騙賞罪,砍了他左腿。楚厲王去世,卞和又進貢那塊極品美玉給繼位的楚武王,楚武王一看,也以同樣罪名砍了卞和右腿。楚武王去世,卞和帶着玉石到楚山慟哭三日三夜,驚動繼位的楚文王,後者問他是不是為失去雙腿痛哭,他說,個人生死榮辱算得甚麽?難過的是,如果楚文王也像兩位先帝那樣不分玉的真偽而濫用酷刑,很可能在治理國事時忠奸善惡不分,楚國就危了。
楚文王於是與卞和一起看御用琢玉工匠切割那塊玉石,石的外皮琢去,已露出異彩,最後一塊瑰寶級的極品美玉令眾人眼前一亮!楚文王即時把它命名為「和氏璧」,並重賞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