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林一峰於過去廿多年來以曲、詞與我們相聚,由首張唱片的經典作《The Best Is Yet To Come》到金馬獎得獎作《迴旋木馬的終端》,相信不少人都曾被其作品觸動過。對於剛推出新書《歌裏人》的一峰來說,現今正值媒體世界的戰國時代,紛亂卻帶來生機,當大家都在探討音樂行業的求生之道時,他卻認為「與其迎合,不如Have Fun」。
雖然在2003年才正式出道,但一峰早於1997年已為張智霖寫歌,回想起來,他覺得自己在創作路上不無轉變。「說到曲、詞創作,當年的我就像一隻還在學習走路的小狗,行得不穩陣,總是跌跌撞撞,卻很可愛。時至今日,若我仍用這種方式走路,就不好看了,所以至少要在藝術性方面有所提升,比從前更為深思熟慮。另外,經過歲月的洗禮,看事的角度可能不同了,但我經常提醒自己別忘初衷,在有感覺時才把它寫下來,別要因文生情,永遠是因情生文。」一峰又表示,藝術創作是一件孤獨的事,過程中可給予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好好地與自己相處,但又能藉此與世界溝通。「創作心態始終如一,但世界已經歷了許多轉變。我們要思考的,並非如何迎合,而是如何Have Fun。畢竟開開心心地走下去,就可看見前面的路。」
音樂以外,一峰亦不時出書分享生活體驗與感受,像近日出版的《歌裏人》便是其第8本著作,解說他對現世音樂行業的想法。「整個世界的媒體都在轉型!互聯網的出現,大大增加了網友發表意見的機會,令傳統媒體受到很大衝擊,稍一不慎就會被取代。由傳統媒體作旗手到聽眾為主導,這一過渡期有多少人可生存?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身在亂世之中,音樂人該如何自處?一峰認為,或許處於兩極的人比較安全。「由收費下載到串流音樂已是兩個大不同的世界,後者說的是流量,要有足夠的受歡迎程度,才可把歌曲推到頁面的當眼處。依我觀察,非常主流的流行曲,或風格怪異的非主流音樂,才可做到被收聽過百萬次的效果。在發布音樂的門檻愈來愈低的今天,幾乎只有這兩極的人才得以持續發展,這現象是好是壞?你我心中有數。」
無論是創作音樂抑或文字,都像一趟沒有目的地的漫長旅程,沿途景色引人入勝,一峰在新書中亦作出不少關於藝術創作的心得分享。「中學時期的中文老師陳淑蕙不時教導我們要左、右腦並用,令我畢生受用。要將音樂國度的虛無縹緲變得實在,或把龐大的文字世界拆解,都是依靠創作人的情商和耐性,把自身感受有條理地展示,聽眾或讀者才會明白,單由情緒主導是會『趕客』的。我不喜歡說自己的感受,因為只是個人意見,若要讀者相信,我會擺出事實,把它們串連成思路,答案就讓讀者自行尋找。」一峰笑言,多年來經常被問到創作秘訣,當對方期望聽到哪個結他型號、甚麼軟件程式等答案時,他說要還原基本步。「一切工具屬次要,創作的重點是心和腦,用心感受,再以腦袋表達。」
撰文:余彩瑜
攝影:盧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