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既然宗教認為是人的生命結束後,另一個新的存在形態,所以,鬼文化,順理成章是人文科學的一部分。中國古典五大名著:《聊齋》專門講鬼,《封神榜》講神講怪又講鬼,《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三者或多或少都有鬼、神、怪的元素。
美國是商業社會的佼佼者,把鬼元素商業化之後,往往能帶來無窮經濟利益。萬聖節就是一個好例子,帶旺了全世界的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
鬼文化,不但可以令人脫貧,更可以致富,最成功例子是英國女作家羅琳,未寫魔幻小說《哈利波特》之前,一度貧病交煎,需要每星期接受折合港幣不到千元的社會福利援助,就在身陷絕境的時候,她想起幾年前在曼徹斯特開往倫敦的火車途中,一個瘦削、戴眼鏡的黑髮小巫師一直站在窗外對她微笑,刺激了她創作的衝動,寫出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版權費已足夠她脫貧、小康、致富,到後來,美國華納電影公司把《哈利波特》小說拍成電影,票房大收,豐厚的劇本報酬令羅琳變成比英女王更富有的富婆,登上福布斯全球女富豪排行榜。
香港的鬼電影,也曾有過風光日子,傳統鬼文化的《殭屍》系列、現代鬼文化的《開心鬼》,以及根據《聊齋》故事改編的《倩女幽魂》,都為觀眾帶來「心又喜心又慌」的快樂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