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考察 藝術品記載生態

生活在香港這個資源充足的大城市,很難想像在世界另一端,有住在森林的人每日飽受過度伐木的威脅,而存活率極低的小海龜則瀕臨絕種的危機,水底世界的珊瑚亦有嚴重的白化問題。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學生於今年2月下旬踏上了西太平洋珊瑚大三角的探索旅程,體驗極地環境之餘,更將當地收集所得的數據製作成極具創意的新媒體藝術品,意義非凡!

收集數據 創作新媒體藝術

香港城市大學的「極地環境」探索之旅,今次已經是第四度舉行。19名創意媒體學院的學生被分為水陸兩組,分別前往馬來西亞西巴丹島及馬布島進行深潛考察,研究當地茂密的珊瑚礁;以及到所羅門群島西部偏遠地區徒步探索,考察群島因海平面上升而正受威脅的文化及生態系統。作為計劃的發起人,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Scott Hessels表示︰「每一趟極地之旅,學生都會收集數據,並轉化成新媒體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大自然,而且展現出我們和自然界的複雜關係。學生藉着創意媒體工具,表達在旅程的個人經驗,同時增強自身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潛入海底 見珊瑚白化現象

自小熱愛海洋的王昊絢同學,對於「潛水組」活動尤其覺得新鮮興奮,笑指自己一直在水面上生活,特別想見識海底世界。王同學滔滔不絕的分享旅程︰「在這12天中,我幾乎每日落水,有時為了看早上才出沒的特別魚類,清晨6點便起床‥‥‥最深刻印象是有一次,我、教練和一位同學夜間潛水,期間遇上被繩網纏繞的海龜,我們立即割開繩網,將牠救出!以往只是從雜誌上見聞過這類事情,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感覺很神奇。」她亦見識到在全球暖化下珊瑚白化的問題︰「西巴丹島的海洋因為受到政府保育,所以很美很多魚,然而作為旅遊發展區的馬布島則完全相反,驚見大量珊瑚白化,甚至死去的現象。很多打着生態旅遊團旗號的人,實質並不是環境保育,特別是遊客肆意採摘,傷害珊瑚生態。」她在出發前進行研究,發現可以利用動物骨灰製成珊瑚基質,讓珊瑚繼續在其上生長,日後成為珊瑚礁的一部分。這次探索之旅,她更親手將自製的珊瑚基質,投放於當地海域,並綁定生命探測器,以便追蹤其生命值和位置。

村民心聲 過度伐林變荒地

另一邊廂,「海島組」的黎詠昭同學也分享了她非常獨特的體驗︰「在陸地考察,其中一個難忘經歷就是見證小海龜出生。原來海龜媽媽每次會生100多隻小海龜,然而每1,000隻只有1隻可以存活‥‥‥當初生海龜緩緩地爬下海之際,我們已見到有鯊魚向牠們游近,當下切實感受到牠們面臨的威脅有多大,同時亦反思人類造成的污染、破壞,加劇傷害牠們的生態環境,令牠們面對瀕臨滅絕的危機。」她知道當地是其中一個樹木的輸出國,常有伐林公司前來砍伐樹木︰「我去到一個已經被剷平的島,感受相當震撼。之前見到的島都是一個個森林模樣的,唯獨這裏光禿禿,是毫無樹影的荒地,讓我們清楚見到過度伐木造成的影響。」黎同學又訪問了當地人的感受,回港後將他們的心聲故事刻在一張港英政府年代的櫈上︰「當地人告訴我,他們小時候經常去遊玩的小島已經沉沒,又有前伐林公司的工人對我說因為內疚而辭職,我把這些都刻在櫈上。他們的家園之所以被破壞,其實我們都有責任,而創作這件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帶出我們的回憶是要由別人的回憶所承載。當你正面看,它是一張完整的櫈,而側面看卻是分開一層層的,支離破碎。」

撰文︰馬珮嵐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