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最早記載有關腫瘤的文獻,可見於3,5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當時的甲骨文將「瘤」作為腫瘤的病名。「瘤」字由「疒」和「留」組成,表明對瘤「留聚不去」而致病的認識。
《周禮》一書中記載有一類治療腫瘤的專科醫生稱為「瘍醫」。也說明中醫學在公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的《內經》中有論述一些病症如「昔瘤」、「腸蕈」、「膈中」和「下膈」等,與現在一些腫瘤的症狀類似,如現代醫學中的食管、賁門腫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狀,《內經》描述為「噎膈,不通,飲食不下。」又如「石瘕生於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這些記載與女子子宮內腫瘤相似。
在同一時期,中醫學已認識到居住環境、飲食、情緒與腫瘤發生的關係。《呂氏春秋.盡數》認為腫瘤的成因與水土不適有關,「輕水所,多禿與癭人」,禿指的是脫髮,癭人指的是甲狀腺腫大,包括甲狀腺的腫瘤在內。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次對「瘤」進行了分類,有「癭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膿瘤」和「血瘤」等七種。
到了宋元時期,中醫腫瘤學逐步形成並發展為不同學術的流派。宋代的《聖濟總錄》提到了腫瘤發生的內因是由於氣血流行失常,鬱結壅滯而形成。
中醫學第一次使用了「癌」字,並作了描述是宋代東軒居士著的《衞濟寶書》:「癌疾初發,卻無頭緒,只是肉熱痛……」
明清時代,中醫腫瘤學已逐漸成熟,對各種腫瘤的成因、病理機制有進一步認識,辨證更為精確,治療更趨具體及豐富。
現代中醫腫瘤學不斷發展,形成較完整的學科理論體系,並逐漸與現代醫學研究相合,形成中西醫學綜合性治理癌症的大趨勢。
(1)林麗珠《腫瘤中西醫治療學》P.1~6
(2)林洪生《惡性腫瘤中醫診療指南》P.3~13
陸宏隆醫生會為你解答所有中西醫學問題,歡迎讀者來信查詢任何相關醫學問題。
地址:香港大埔工業邨大昌街23號東方報業中心《東方日報》〈中西結緣〉收
電郵:cl@clydeluke.com
傳真:2377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