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用地圖指南針人在野更多FUN

近年登山遠足的人愈來愈多,每到假日各大山徑遊人如鯽。若你行主徑行到悶,不妨來個還原基本步,拿着地圖和指南針,走進一些非主徑,穿過人迹罕見、肉眼睇以為「此路不通」,但地圖上確有顯示「隱藏」山路,享受真正的野外遠足樂趣。今次就由香港山藝協會創辦人及總教練梁梓浩(Sunny),教大家利用地圖和指南針走向大自然。

善用標距柱路標輔助

上世紀90年代經典廣告對白,「地圖?」「有!」「指南針?」「有!」「我仲問屋企人借咗部無線電話添!」到咗家陣21世紀,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集通訊、定位地圖和指南針多功能於一身的智能電話,毋須問屋企人借。至於地圖和指南針,可能有好多人唔係好識用,更何況平時大家行山,多是依着主要山徑行走,山上的標距柱每隔500米便有一個,加上指示方向/地點的路標輔助,如依着主徑走,需要用到地圖和指南針的機會較少。其實有一份地圖和指南針在手,除了在迷路時能幫你找出正確的路,平時遠足時若多加利用,還可以為旅程帶來不少樂趣。

正置地圖確定位置

Sunny指:「學習用地圖和指南針不難,只要懂得正置地圖(Set Map)和掌握前視方位(Direct Bearing)/前進方位(Forward Bearing)的三個基本步驟便可。」他進一步解釋:「大家都知道,地圖上的北,大多設定於地圖頂端。我們可用平板式指南針找出北位,配合轉動地圖,將地圖和磁針配合。地圖上不同符號及顏色代表不同意思,例如:藍色代表水或河流,綠色代表植物,黑色虛線代表山徑路線,一層層的啡線是等高線等。在正置地圖時,我們可憑着明顯的地徵包括四周環境及實物,例如左邊是一條車路,前方不遠,馬路左右兩旁各一條山路等,來確定自己正處身的位置。」

前視/前進方位三部曲

接下來便要了解前視/前進方位三部曲。他說:「第一步是Start(S)to End(E),即是在地圖上設定起點和終點。以我們這次拍攝為例,起點在猴塘溪營地旁的海下路,經涌沙頂,終點為獅地。然後將平板式指南針底板邊併在起點和終點拉出的一條直線。

第二步是North(N)to North(N),即是轉動平板式指南針轉盤上的北(N字)對向地圖上的北(圖北)。

第三步是Red(R)to Red(R),即是紅(磁針)至紅(磁北箭嘴)。拿起指南針,慢慢轉動,直到把紅色(磁針)轉入紅(磁北箭嘴,俗稱「屋仔」),前進箭嘴所指的方向就是前往目的地的方向。」

與有經驗山友同行

如是者,我們在Sunny的指導和帶領下,重複運用正置地圖和前視/前進方位,邊依地圖的山路(黑色虛線)、等高線、山地形勢,兼以時間計算(根據新修訂的尼史密夫定律(Naismith's Rule),一個人在平路行走的正常步速約每小時4公里,即每分鐘約可行60至70米去預計下一個分岔路出現的大約位置,並再做前進方位,確定應走那一條路。即使走錯路,亦是用此方法找路。結果成功由猴塘溪營地,多次穿過似路非路,再爆升上涌沙頂,經獅地下山出大灘郊遊徑,過程好玩、充滿樂趣和挑戰性。Sunny特別提醒:「新手試玩,一定要跟有經驗的山友結伴同行,切勿單獨行事,安全至上。」

登山Q & A

記者:在山上不幸迷路或遇上意外怎辦?

Sunny:保持冷靜,致電112求助。向對方述明所在地及四周的地徵(例如:旁邊有一個三角測量站或附近標距柱編號(如有))、遠足起點在哪等。

記者:行山遇行雷點算?

Sunny:首先將隨身金屬物品遠離自己,再將背囊放在地上,雙腳踩上,以減少與地面接觸。然後雙手掩耳和盡量張開嘴巴,目的是以防雷聲太大弄穿耳膜。如可以,當然最好是盡快下山,以防被雷擊中。

記者:吃剩的水果,怎樣處理?

Sunny:除了一般垃圾,像蘋果芯這些水果類垃圾,最好入袋並一併帶走。他指這些垃圾一般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分解,不宜留在山上。這樣才做到登山遠足不留痕迹。

記者:登山杖點用?

Sunny:登山杖使用大致可分「推桿」及「點」兩種方式,一般路況可用「推桿」法省力,「點」多用於崎嶇不平的山路,幫助平衡。至於怎樣調校合適長度,可以手握登山杖,手肘成直角為標準。

撰文:林登麗

攝影:鄭浩文

鳴謝:香港山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