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興講「貼地」和「離地」,在很多人眼中,收藏藝術是「離地」的玩意,建築師兼收藏家林偉而(William Lim)卻認為本地藝術夠貼地,才加入收藏行列。今年初,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雙聯展「下一站目的地:香港」,便以William的個人珍藏為主軸,除了證明其收藏眼光獨到、精準,也反映了本地藝術的文化價值與市場潛力。
大概每位藝術收藏家對於「美」的追求都是與生俱來的,身為建築師,William很自然對藝術有一份喜好和觸覺,兒時已有收藏習慣,14歲那年,在倫敦旅行期間,買下一幅後印象派畫作,成為人生第一件藝術收藏,此後每次出埠都會到當地畫廊參觀,看看有沒有心儀作品。「那時候,我對藝術收藏沒有甚麼系統和想法,只是覺得藝術品能反映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很有紀念價值,每件都是獨一無二。及至7、8年前,我認識了石家豪、周俊輝等一班香港創作人,開始關注本土藝術,覺得他們的作品相當多元化,質素亦很高,又容易理解,可是當時很少人留意得到,心想,反正我一直有收藏藝術品,不如把焦點放在本地創作,當是支持他們吧!」就是這樣,William成為了本地藝術品的專家,個人珍藏多達300件!
走到William設於黃竹坑的工作室,可欣賞到大部分珍藏,當中最吸睛的,首推兩幅較大型的畫作,一幅是楊東龍的《黃竹坑——工廈和一幅肖像》,作於去年,是畫家應William邀請特別繪製的。「近年黃竹坑有很多變遷,楊東龍的作品多關注草根階層,我很想知道他會如何展現黃竹坑的面貌。」據了解,為了這幅畫作,楊東龍在區內做了一年資料搜集,畫面將不同空間結合起來──除了描繪本地打工仔的日常狀況,又利用玻璃窗倒影出港鐵站興建的情形,還加入William的一些收藏品。另一幅是林東鵬的《The Huge Mountain》,融合了繪畫與雕塑兩大元素,畫家在夾板上繪出宋朝的山水風景,以中國古代水墨畫的意境,配襯現代高樓大廈,呈現古今對比,而夾板帶有前後兩層的特性,又賦予畫作立體的層次。
William表示,對石家豪、李傑、曾建華、白雙全等人特別欣賞,由各人出道開始,一直關注到今天。「我之所以鍾情本地藝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覺得它們與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很多創作都是因應當下社會文化而觸發的,尤其是本地藝術家,多以基層生活為主題,像大牌檔、旺角街景、高樓大廈、生活日用品等等,感覺貼地,頗能反映現實。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很自然對這些作品產生共鳴,再者,搜羅本地藝術作品的過程,往往有機會跟創作人直接傾談,這是一種樂趣,讓我可以深入了解作品背後的理念。」
雖然對本地藝術有所偏好,但William坦言不會局限收藏習慣,所以東南亞的華人作品亦是其心頭好。「我覺得泰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文化特色非常鮮明,相對而言,西方文化太普及,反而少了一點特色。」
隨着收藏年資的增加,William對於收藏的心態也變得不一樣。「早期,我較相信直覺,着重視覺效果和工藝,畫家的畫工好,便會吸引我。如今,我較關注藝術家的發展,看到一件作品時,我會想,它曾否參展?對藝術家有沒有特別意思?畢竟,當收藏到了一定數量,有必要精益求精。對於本身欣賞的藝術家,我會嘗試搜羅其不同階段的代表作,不會獨立地收藏一、兩件。其實近3、4年,本地藝術發展的變化很大,以前本地藝術沒有巿場,想做藝術家總會被人勸阻,因為『搵唔到食』,甚至有人要瞞着母親搞藝術呢!由於缺乏展示作品的機會,當時在香港做藝術家,真的要很有熱情才會做。但自從Art Basel在香港舉行,每次都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藝術家與收藏家,令本地藝壇多了人關注,甚至有機會獲邀參與國際性藝術展覽,實在令人十分鼓舞。」
對William來說,能夠看到自己看重的藝術家由本來名氣不高,到後來受到廣泛肯定,有機會在大型藝博參展,心裏會有一份滿足感。以藝術家李傑為例,William很早已欣賞對方,當時他仍未有自己的畫廊,到了今天,他不但成功打入歐美巿場,作品價格更比初期翻了多倍!
說到值得關注的藝壇新進,William特別提到楊嘉輝、鄧國軒、黃榮法等名字,前者於去年香港Art Basel贏得「寶馬藝術之旅」獎項,明年更會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前幾年差不多所有本地藝術家都是我認識的,但現在新人不斷湧現,簡直多到『跟唔切』!我認為這是好事,意味着喜歡藝術的人能以興趣為事業,亦可為本地藝壇注入新氣象。說到底,作為收藏者,樂於見到本地藝術多人認識,所以年初舉行Living Collection個人收藏展,希望大家知道,本地藝術是有人收藏,更在國際上有其定位。」
近年香港的藝術行業發展蓬勃,富藝斯拍賣行亞洲區副主席Jonathan Crockett更認為香港藝壇已走向國際化——部分外國畫廊開始引入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也有愈來愈多外國知名藝術家來到香港舉行個人展。雖然香港當代藝術的巿場仍處於發展階段,但部分藝術家如周俊輝、李傑、曾灶財等已廣受收藏家歡迎,甚至進駐國際級博物館和藝術博覽。現時較貴的作品價格可高達百萬港元,反映本地藝術品具有可觀的收藏價值及升值潛力。以曾灶財為例,其《墨寶》曾於香港蘇富比以50萬港元高價拍出,又如李傑的《Johnson's不再流淚》亦於去年佳士得拍賣中以超過43萬港元拍出。
撰文:蔡素文
攝影:方偉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