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顯攝影凝住動人瞬間

在數碼攝影普及之前,早已出現「即影即有」的「寶麗萊」,而這種即興式的攝影文化更曾盛極一時,不少本地專業攝影師也曾擁有一台,用來凝住動人剎那,或視之為實驗媒介,創作另類題材。現於刺點畫廊舉行的攝影聯展,帶來朱德華、王希慎、賴朗騫等10位藝術家的舊作,橫跨1980年代至2000年代,跟大家一起回味即顯攝影的一段輝煌歲月。

朱德華:當寶麗萊是玩具

1972年,寶麗萊公司推出相機SX-70,隨即掀起即拍熱潮,擅長人像攝影的朱德華(Almond)也是追隨者之一。「當年用寶麗萊是抱着貪玩的心態,因為那時沒有別的相機能做到即影即有;事實上,可以即時看到拍攝成效,的確令人沉醉,所以我拍照時並沒想過它的藝術價值、怎樣賣出市場,純粹當它是玩具。」原來Almond在很多年前已用寶麗萊玩Selfie,又會在相片上寫字,更會在顯影時趁藥水未完全印在膠片一刻,用筆或硬幣於膠膜上刮痕,藉此製造特別的繪畫效果。此外,Almond試過一邊看電影,一邊用寶麗萊做Screen Capture,低質素的畫面正好與電影內容互相呼應,《異世浮生》(Jacob's Ladder)與《2020》(Blade Runner)正是好例子。

王希慎:把相片化作圖畫

除了在相片上進行二次創作,能夠將影像轉移,亦是即顯攝影的好玩之處。愛以即顯攝影進行創作的王希慎(Hisun),其作品猶如圖畫,原因是他把影像移走了。「那是受美國攝影界啟發,原來寶麗萊的影像是可以移印到水彩紙、布料或木板,做法有兩種,一是將底片藥水印在物料上,二是將膠膜貼在物料表面,就如現今噴墨打印的原理;由於紙材質感較原始,正好配合我的靜態攝影。」是次展覽,他帶來1組16個奶樽移印,乃利用自己收集已久的玻璃奶樽為素材,因移印過程充滿變數,無論顏色深淺度、影像清晰度都要控制得宜,一旦一個影像失手,便需要重新再做,Hisun卻一次完成這幅One & Only One的作品,可謂手工了得。

賴朗騫:隨心拍下人和事

80後攝影師賴朗騫成長於菲林年代與數碼年代的交接期,當初接觸寶麗萊,全因畢業後一次便宜的偶遇。「那時我仍用着菲林機,有次在救世軍找到一部僅售$40的寶麗萊,因太便宜,便把它買下。那是一段瘋狂的時期,我將寶麗萊帶在身邊,作為街頭抓拍的工具,試過去台灣7天拍了400張寶麗萊;對我來說,隨心將街角發生的人和事拍下,沒特別的拍攝主題,這是有趣的經驗……以前攝影師用菲林拍攝前,常用寶麗萊作畫面預覽和測試,具有實際用途,但正如葉七城有句話:狹義地說,攝影是器材發展史。隨着攝影科技不斷發展,寶麗萊的功能早已被取代,漸漸變成一種小眾的創作形式,但它曾經綻放的光芒,將會在歷史中留下烙印。」

「即影即有:香港1980s~2000s即顯攝影」

參展藝術家:朱德華、王希慎、賴朗騫、馮漢紀、韓志勳、夏永康、王禾璧、李家昇、黃啟裕、蔡仞姿

展期:即日至4月23日

地點:刺點畫廊(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

開放時間:10:00am~6:00pm(逢星期二至星期六、公眾假期休息)

網址:www.blindspotgallery.com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林資凱

部分相片:由相關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