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Lau思想聯上網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總是不斷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對「Figure教父」Michael Lau來說,其創作欲望便從未停止過,近日更將時代廣場Living Room Museum變成創作舞台,帶來第5個個人展覽,並由一個「想」字出發,透過一片墨黑的作品,叫大家反思「What we want」。

意念由「想」出發

大部分創作均由一個意念衍生,辦展覽也不例外。Michael坦言,籌備展覽初期,十分頭痛,不斷問自己想做甚麼、想得到甚麼,想着想着,「想」這個字於腦海裏揮之不去,繼而浮現「What we want」這一主題。「其實我很想在Museum辦展覽,但暫時未有機會,香港的(Museum)不是心目中那回事,外國的又未必邀請到我,你知啦,我不是那麼容易會去的,哈哈……這個場地方方正正,很適合作Museum,主辦單位又肯陪我一齊癲,心想,既然想做,就行動吧!」

滲入網絡痕迹

先由場館設計說起,原來是由Michael親自構思,參考羅馬一幢建築物來設計,外牆由4種圖形組成,分別代表衣、食、住、行。至於場內的雕塑與畫作共有20件,當中不難發現跟互聯網世界有關的元素,像雕塑《Nowork》可找到「垃圾桶」符號,又如畫作的形狀皆是正方形,並以上下排列的形式展示,就如電話中的Apps。Michael解釋,把「互聯網」跟「欲望」扯上關係,因搜尋器就如許願池,大家只要垂低頭用電話「許願」,就能願望成真。

引起大眾反思

「『What we want』三個字的字首都是『W』,『WWW』不就是互聯網的象徵嗎?大家想想,我們這個年代,衣、食、住、行的資訊不是都能夠在網上找到嗎?大家跟互聯網的關係似乎已不可分割,自己都在反思這個問題,所以我希望通過作品提供一些想法,以實驗性質引導大家思考。」Michael又表示,我們好像海綿,每天不停吸收各類資訊,但在瀏覽網站的過程中,實際Get到多少訊息?又有多少能印在腦海中?有見及此,他用了海綿來繪畫、做雕塑,以表達這種迷思。

Michael Lau Exhibition V : what? we: want!

展期:即日至3月31日

地點:銅鑼灣時代廣場Living Room Museum

查詢:2118 8900

About Michael Lau

1970年香港出生;1993年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個人畫展;90年代末,以造型變化多端的搪膠素材(Vinyl)創製人偶,廣受認同,代表作包括Gardener系列、Crazysmiles搪膠系列、Mr. Shoe系列等等。

撰文:朱靖樺

攝影:林資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