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的歷史源遠流長,源於西方、盛於西方,不過外國的月亮不一定特別圓,愈來愈多東方音樂家活躍在國際舞台上,更有不少後起之秀開始嶄露頭角。早前,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DBS)管弦樂團遠赴美國參加「華盛頓國際音樂節2015」;小伙子們與國際隊伍較量,依然能揮灑自如,最終勇奪金獎,為香港爭光,真是不簡單呢!
「華盛頓國際音樂節」是世界著名音樂組織World Projects一年一度的重頭節目之一,旨在促進各地音樂家和音樂學生的交流。音樂節開放予世界各地的高中及大學音樂團體報名,經嚴格篩選,挑選出3隊參與最後的比併;而DBS便是其中一間入選的院校。在樂團總監兼音樂老師和指揮的彭施皿(Samuel)帶領下,一行70多名學生團員於4月5日至14日赴美,先到紐約參與大師班,然後參與音樂節的演出。
一連10天的音樂之旅,是樂團新班底首次參與的國際盛事。而在音樂節比賽之前,他們一行人先到了紐約,在世界知名頂尖音樂學府伊士曼音樂學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交流及表演,並參與由兩位音樂巨匠Neil Varon及Renée Jolles主持的大師班。樂團的長號手羅傲然表示:「以往到外國交流,觀光時間較多,這次連同參與大師班,團員們除了吃飯、睡覺外幾乎都在練習,雖然辛苦,但很有成效。」對團員來說,參與大師班的得着甚至較比賽更大,大提琴手林心宇說:「大師班為我們開拓演奏的新思維,鼓勵我們多作思考和嘗試。」
獲得大師指點,令樂團成員獲益良多,但欣喜的同時,他們亦要面對音樂節的挑戰。原來,主辦單位與作曲家機構The Boston Composers’Coalition合作,為其中一隊參賽隊伍編寫新曲目,今年由DBS入選。樂團在出發前一、兩個星期才收到曲譜,加上作曲家特意為他們編寫了富中樂感的曲子,新派曲風令慣於演繹經典曲目的他們感到很棘手。另一方面,作曲家在新曲目為不同的樂手安排獨奏機會,亦令每位成員感到有壓力。幸好作曲家親自參與綵排並給予意見,他們經過反覆練習,最終能發揮出曲目的精髓。
除了技巧的磨練,團員亦要適應全新的演奏環境。他們笑言,當地的演奏廳宏偉壯麗,感覺很不習慣,而它的木結構與香港場地不同,音效亦與平日不同,要作很多調整。在音樂節期間,主辦單位更安排他們作戶外表演,小提琴手吳卓霖直言在在二戰紀念碑前的表演最難忘。他說:「我們首次在戶外作公開表演,吸引不少途人駐足欣賞,獲得不少掌聲。」
有人說「夾歌先夾人」,團隊合作對DBS管弦樂團來說很重要,而較年輕的團員亦需要年長團員的提點,互相磨合。在比賽期間,演出陣容還除有在校中一至中五的學生,還有3名DBS舊生,小號手陳重仁認為師兄們經驗豐富,在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技巧,令樂團能夠薪火相傳。
身為樂團總監的彭施皿則認為,樂團的發揮不應限於本地,因此他經過兩年的籌備,讓樂團能成功衝出亞洲,面向世界。他指出,經過這次音樂節奪金,證明香港亦有不少具音樂才華的學生,只要有機會一樣能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而且參與海外賽事,能讓團員拓展視野,感受到不同地區的比賽氣氛,有助提升技巧及培養心理質素。而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機會與不同國家、地區年齡相近的樂手交流,有機會向音樂大師討教,這比爭奪獎牌更有意義。
撰文:江樂韻
部分攝影:莫文俊
部分相片:由受訪機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