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聚感情Jean-Michel Othoniel

玻璃,古稱水玉;水與玉,一軟一硬,卻如天作之合,綻放着璀璨晶瑩的美,其引人入勝之處,又讓看透世情的藝術家有機可乘,借其剔透的特質講故事訴心聲。像法國藝術家Jean-Michel Othoniel,於近日舉行的香港個展中,帶來4組裝置,利用玻璃球串連出不規則的形態,看似空中飛舞的珠鏈,凝聚了觀者的竊竊私語、頃刻感受。「在堅硬與脆弱之間,大大小小的玻璃球,全是我們的倒影……」Jean-Michel Othoniel凝視着球上變幻的影子,娓娓道出自己對玻璃、對香港的情意結……

像攝影一樣快

「靈感和意念,在洪爐火中瞬間成形——玻璃,像攝影,以一種很快的方式進行創作,我就是喜歡這種速度。」Othoniel自1993年開始以玻璃創作,對這種堅硬而脆弱的物料進行實驗,試圖發掘其可塑性。「日本人喜歡玻璃的靈氣,印度人的玻璃是珠寶世界,意大利則離不開設計……可是玻璃藝術,並非附屬於人的裝潢擺設,它有本身的生命、故事與能量,就像植物或孩子一樣生長。」

脆弱也是美

看Othoniel的裝置作品,總是令人眼前一亮,像作品《Salon Ottoman》,那是一張床,由120顆不同大小的玻璃組件砌成,將人類最私人的空間開放於椰林樹影、鳥語花香之境,或人流如鯽的藝廊博物館。又如2009年為日本原當代藝術館(HARA MUSEUM)創作的《Kokoro》,以紅色玻璃球打造巨型心心,豎立於美術館門口,就像呼應着每個城市人的心靈。

「床,是你出生、休憩、睡覺、做愛以至死亡之地,不論來自哪一個國家、背景或年齡的人,總會跟它聯繫上。我做床,是因為它的開放。至於玻璃的脆弱也是一種美,它讓人用更靈性的角度看世界。我們的世界正在崩潰,身為藝術家,是有使命把真實的、生命的美帶回來。」

跟香港結緣

「You only live twice,香港,是我重生之地。」不說不知,Othoniel跟香港是「舊相好」,其口中的「名句」是占士邦第五集的片名,故事講述007在香港被敵人亂槍掃射,卻於維港「重生」……1991年,Othoniel仍是一名年輕文青,像占士邦一樣來到非常「Chinese」的香港。「第一次出國,參加香港藝術館的揭幕展覽,這裏的人都說中文、吃中菜。那時,我主力用硫磺做作品,太重身,難以從法國送運到港,遂於藝術館天台設工作室,每天收工後,即鑽進大街小巷,遊廟宇、逛街市,看平民鬥蟀,觀靈雀占卜……接二連三的文化衝擊,讓我愛上中國文化——它的顏色、氣味、符號、迷信,帶有一份神秘,就像一個你認識但永遠不明白的人,也像一顆遙不可及的星星。」

營造詩意空間

Othoniel以「中國元素」製作的首批作品《La Mala Suerte》與《La Queue du massacre》,像經過爆發而凝結的硫磺,上方放了中藥,或插滿飛鏢,底部是鏡子,也是玻璃。23年後,重臨香港,Othoniel再次以玻璃作媒介,訴說一個關於中式繩結的故事。走進「Monumental Sculptures」的展覽空間,一組組扭曲交纏的玻璃球如盤結的血管、流動的河川、蜿蜒的小徑,看着看着,像做夢一樣。「它們是中式繩結,也是DNA,即組成生命的因子。纏繞交織,其實是要把現實與想像世界連接起來,製造一個詩意空間,引發觀者的情緒,跟作品對話、聊天。」有趣的是,作品聯繫起來的,還有藝術家對香港的感情;「從玻璃球之間看出去,透過畫廊的落地玻璃窗,正是23年前我工作的地方——香港藝術館的天台……」事實上,Othoniel的拿手好戲,是在公共空間建立一種無阻隔的親密感——好像作品只為你一人存在,它收藏了你在城市裡、生活裏最深邃、最隱私的感受和想法。

Profile

1964年生於聖伊天(Saint-Etienne),熱衷於鑽研玻璃藝術,曾於Murano(意大利)、Basel(瑞士)、Firozabad(印度)等地工作;2000年獲巴黎市政府委托,於Palais-Royal地鐵站口創作公共藝術《Le Kiosque De Noctambules》,因而廣為人識。

Jean-Michel Othoniel個展「Monumental Sculptures」

展期:即日至6月21日

地點:Galerie Perrotin 中環干諾道中50號17樓

查詢:3758 2180

撰文︰戴寶瑩

部分攝影︰陳世昌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