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香港武打電影的危機?(上)

最近在網絡上讀到一篇頗有探討價值的訪談文章,題為《華人武打電影所面臨的挑戰?》,文章訪問了一位內地作家兼電影人張海,他專注研究武打片,近期出版一部新書《影武者》,該書花了3年時間採訪接近20位華語圈的動作導演、武指、武打演員及動作替身。

在這文章中,張海指出了目前華人武打電影有衰落的迹象,並談到外國武術指導和武師的冒起(包括韓國及泰國等),正威脅傳統深厚的華人武指圈。

其實說「華人」武打,不如更準確講是香港武打,因講到兩岸三地武打動作電影,香港一直執牛耳並影響巨大。香港武打指導經過多年鑽研早已自成一門藝術,最高峰應該是90年代末至00年代上半期,袁和平連續憑《22世紀殺人網絡》和《臥虎藏龍》,成為荷里活寵兒;之後再有國際發行的《英雄》,及昆頓塔倫天奴導演的兩集《標殺令》延續人氣,香港武打設計也成為搶手貨,一時好些二線的武指都獲得在荷里活發展的機會,「Wire Fu」——特技「威吔」(Wire)與功夫(Kung Fu)結合的一個新造詞——成為一時潮流。

但事實確如該篇《華》文所指,香港武打近年出現了停滯甚至衰退。

雖然武打/武俠電影仍是中港合拍片一大主流,香港武指也仍然有市場,但從創作角度看,近期令人眼前一亮的武打設計可說寥寥可數,記憶中比較突破和具新意的是甄子丹的《武俠》(可惜此片票房不如意),而事實上甄子丹亦予人單手撐起武打片半邊天之感,暫時未見有動作新星足以接班,青黃不接的情況很明顯。

(本欄逢周一至周四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jozev1969

喬靖夫•流行小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