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讀書數量Vs次數

先前看過一段關於公共圖書館閱讀獎勵計劃的舊聞,得獎的一位5歲小朋友,閱讀數量可真驚人,1年內竟然讀了4,277本課外書,也就是平均一天看12本書!

當然有網友討論時指出,許多兒童書只有小量文字輔以許多圖畫,看得快的話確實幾分鐘就能翻完一本。即使如此,每天如此努力「讀」許多書(還有不斷去圖書館挑選、借出和歸還圖書所花的精力時間),猶如追趕「配額」一樣,也不可說不辛苦。

更令人疑惑的是:在這種以數量為目標的閱讀計劃支配下,孩子到底抱着甚麼心情來讀書?有沒有一本書其實看到一半已很討厭,但為了不要「浪費」先前的付出而勉強看完?又或者反過來,有沒有遇上特別鍾愛的一本書,心裏其實很想重看,但因為要趕着追讀下一本書而放棄?匆匆讀過許多本書後,孩子心中是否對哪一本有深刻感受?

這類讀書獎勵計劃看見不少,都是以數量評核,例如讀多少本就獎多少分數之類。當然鼓動孩子多讀幾本課外書,不能說錯,但太講究「愈多愈好」的數量指標,整個追求目標都弄錯了,更糟糕的是變相阻止孩子重讀自己喜歡的書。

我小時候就愛讀書,不過並沒有甚麼讀書計劃,也沒有人特別為我選書,家人放在書櫃的我就會拿來看,許多根本是成年人的書,半懂不懂也照看。

遇着喜歡的書會多次重看,這個習慣一直到現在都未改,事實上現在回想,我學到所有關於創作上最重要的東西,都是從不斷重複觀賞中得來的,要真正領略一本好書的奧妙,看一次根本不夠,每次也都會有新發現。這種益處,那些所謂閱讀計劃根本計量不出來。

(本欄逢周一至周四見報)

網址:www.facebook.com/jozev1969

喬靖夫•流行小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