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最怕苦。
飲苦茶,總要加各式甜食;看人間疾苦,要加鹽加醋兼具娛樂性;失落沮喪,可食飽飲醉,可求醫食藥。憂鬱不快,轉眼被腸胃吸收殆盡。
英國跨媒體藝術家彼得小話(Peter Suart)卻選擇投身苦海,在第6個獨腳戲《黑狗日記》中,由文藝復興的一幅憂鬱版畫展開旅程,走進20世紀德國文學家書寫的二戰世界,遊歷被炸得體無完膚的紐倫堡,再穿梭英國的廢棄教堂與香港六七暴動的激蕩時刻……舞台上影像閃爍,他手執簡單道具,化身眾多角色,吟唱着書信、文章與故事。陣陣憂鬱氣息在劇場交織躍動,刺激觀眾的眼界心思。
「憂鬱,可以是一種視野,一種詩意的感受及想法,這既能引發對事情的多種閱讀,同時成就創作。」
彼得小話於60年代在香港長大,曾回英國讀書,後來又心思思「還鄉」,並跟龔志成於87年合組樂隊「盒子」,同時亦醉心一支公的創作,過去廿年演過5齣獨腳戲,論盡沉重議題如猶太人大屠殺、量子力學、生死哲學等。來到第6齣,創作靈感則源於港人最怕之事—憂鬱。
「數年前,看了一幅名為《Melencolia I》的版畫,畫中的天使像在工作,被散落一地的工具如天秤、沙漏、鋸刀等包圍,理應順心;她卻微微屈着身子,托着臉頰,神情苦惱,又彷彿在默默思考。她究竟在想甚麼?為何置身於這空間?畫家沒給出答案,而是用畫面引發觀者想像,並啟發了是次劇場創作。」
《Melencolia I》對彼得來說,像一條創作之匙,讓他審視古今歷史、社會形態、哲學,甚至個人生命中的憂鬱,這不純粹為了宣洩情緒,而是希望帶來不同視點。「我花整年創作此劇,由研究《Melencolia I》的創作者杜勒(Albrecht Dürer)的作品與書信開始。他的畫作雖帶點沉鬱悲傷,但表現手法卻是美麗而有希望的……」這些關於藝術創作的枝節,就像畫中的天使在憂鬱中發出亮光,對照着古今創作者的心理狀態。
「藝術家可活得舒適快樂,但同時帶着一種痛苦,也許是來自對世界的困惑不解,也許是年少受苦,成為了一輩子都醫不好的傷痛。這些憂鬱在內心呼喚着我們,教我們造出偉大的作品。」
走進排練室,看他時而扮演杜勒,朗讀書信,時而化身旁觀者,用拉丁文闡述當時的藝術與思潮,彷彿精神分裂。下一幕,人物時空忽爾交錯,他又來到20世紀,杜勒的故鄉—德國紐倫堡,納粹黨在這裏集會,權力讓這城市既邪惡又風光,同時讓它在二戰中被炸得面目全非,後來更成為納粹戰犯的審判之地……台上的他即變了此劇另一角色—現代作家瑟巴爾特(W.G. Sebald)。
「瑟巴爾特跟杜勒雖生於不同時代,卻同樣活於紐倫堡,在成長過程中,從沒有人跟他提及納粹的來龍去脈。直至成年,他驚訝整個國家及城市都在逃避這傷痛,遂開始著書探索此事。」舞台上的彼得讀着瑟巴爾特的文字,納粹、紐倫堡破落的影像錯落交會,卻沒半點誇張、悲情與憂鬱。
瀏覽彼得小話的網頁,在《黑狗日記》的介紹中,找到一份長長的參考書目,由中世紀版畫到德國文學,由宗教至本土歷史……閱讀,以不同角度觀察和對照世事,是創作前的準備;但創作一刻,他喜歡用詩意的方式來呈現世界。「哲學家這樣說,語言與文字,無法捕捉大部分人的經驗與感受。像我們理性地分析、大量地陳述,也無法具體呈現二戰時千萬人死去的震撼與哀痛。最好的做法,是用詩意的方式去轉化這些事,如劇場裏的影像、畫面、音樂、文字及演繹等,可讓整個體驗更有力量。」
劇目:《黑狗日記》(Melencolia)
演出日期:7月12及13日
演出時間:8:00pm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票價:$160、$200
查詢電話:2268 7323
網址:www.petersuart.com
撰文:戴寶瑩
部分攝影︰陳世昌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