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獲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不用懷疑,可是一般年輕人聽見「粵劇」二字,即聯想到「沉悶」、「老套」等形容詞,十居其九耍手兼擰頭,令這文化遺產的傳承傳出問號來。
身為80後的黎耀威(阿威)和鄭雅琪(琪琪),自幼已跟粵劇結緣,愈看愈愛,愈愛愈看,熱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不接觸,你永遠不會知道是好還是不好……」二人深明粵劇的傳承需要轉化,也願意努力摸索,冀為這傳統藝術注入新元素,為台上台下吸引新血,讓它能薪火永傳。
很多人把「粵劇」標籤為「奇特」的嗜好,以阿威為例,每次有新朋友知道他是粵劇發燒友,無不表現得很好奇:「第一句通常是:『咁型?真係o架?』,接着一定問:『點解你會鍾意嘅?個妝係咪好難化o架?』,第三句會好自豪的說:『我識唱帝女花……』。其實我跟時下80後無異,讀大學時一樣上莊同住Hall,平時嗜好是睇話劇和演唱會,手機Playlist多數是Adele、Madonna等外國歌手的流行曲,我出街不會聽粵曲o架!」琪琪的情況也很類似,「平日最大的嗜好就是唱卡拉OK,有時朋友也會點粵曲要我唱……」
雖然被人家投以奇怪的目光,但無損二人對粵劇的熱情,甚至愛得把興趣變事業,希望獲得更大的推動力和滿足感。事實上,粵劇是一門集各家大成的藝術,不論是「生」、「旦」、「丑」、「末」,每個角色都要演得、唱得、跳得、打得,台下更要替自己擔任化妝師和髮型師,實在有必要全情投入。
全情投入的意思,不僅是時間、汗水,也得為自己投資。阿威說:「每次登台,必須有一堆華衣美服備用,以前的老倌或許不需要添置太多戲服,但時代不同了,這年代的觀眾都希望有新鮮感,加上『工欲善其事』,所以我們的薪金多數用來投資演出,像一個頭飾約$1,000,我有30個,一件戲服的價錢由數千至數萬不等,我有100件……」
沒錯,成功與否,很多時跟一個人付出多少成正比。或許有人認為不划算,但二人堅信,粵劇這一行是憑實力出頭的。琪琪說:「粵劇界很少紅錯人,能夠做到一姐一哥,必然有其實力。現時行內仍奉行師徒制,彼此關係非建立於金錢上,平時老倌教戲,甚至會請晚輩吃飯,相信這些人情味在商業掛帥的娛樂圈中未必可以感受到。」
說到粵劇的傳承,阿威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缺乏新劇本。「其實現今的粵劇表演已加入動畫、LCD投射等元素,燈光則會因應劇情加入Spotlight等效果,取締傳統的『世界光』,就連樂隊也新增小提琴、色士風來伴奏。不過,舞台的表演手法怎樣改變也是次要,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欠缺新劇本,像《帝女花》、《紫釵記》等劇目,經過多位老倌的演繹,早已成為經典,重複演出,的確難以吸納新觀眾入場,因此有必要在劇本內容方面加入新元素。」
阿威的處男喜劇《一夢南柯》,正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當中加入了《給我一個吻》、《檳城艷》等流行曲,亦嘗試把對白寫得生鬼一點。「外國會把我們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搬上舞台,我們何不以粵劇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或許有人會覺得粵劇的故事背景久遠,跟現代脫軌,但重點是人性沒有變!古代故事一樣可以講男女多角戀、皇帝僭建、青樓『援交』,歷史是不斷重複,只要我們懂得轉化就可以。」二人坦言,用新的手法包裝粵劇,這條路十分漫長,最希望能讓更多人領略到粵劇的可愛與可貴。
來自香港青苗粵劇團的一班劇壇新血將於2月12日參演西九大戲棚之「粵劇折子戲導賞」,免費演出多齣經典折子戲,包括《白蛇傳》之「盜草」、《對花鞋》、《俏潘安》之「店遇」、《再世紅梅記》之「折梅巧遇」及《寒江關》,同場更有多位大老倌登台,並設有傳統市集,大家可邊睇戲邊趁墟,體驗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大年初三!
日期:2月12日(大年初三)
開場時間:2:15pm
地點:西九文化區廣東道入口
門票:免費
查詢:2200 0096
網址:www.bambootheatre.wkcda.hk
紅伶文千歲入室弟子,曾參與「日月星」、「鳳笙輝」、「鳴芝聲」等劇團演出,2011年獲藝發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戲曲界別)」,現為香港青苗粵劇團成員。
14歲隨京崑戲曲藝術家裴艷玲學藝,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主修中國戲曲),曾與多位資深演員合作,被行內喻為最有潛質新秀之一,現為香港青苗粵劇團成員。
撰文:江蔚賢
部分攝影:謝孝祥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