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廣州是中國主要對外通商口岸,有「中國南大門」之稱。1757年,清朝乾隆帝下令僅留廣州一口通商,所有貿易事務全由廣州十三行代理。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多年,對中西經貿和文化交流影響深遠。最近,香港公共圖書館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合辦「廣州十三行圖片文獻展」,透過珍貴的歷史繪畫及文獻資料,帶領參觀者重溫昔日十三行的繁華景貌,增進市民對17至19世紀廣州對外貿易歷史及嶺南文化的認識,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
十三行位於清代廣州西關太平門外珠江北岸一帶,而「十三行」則是「洋貨行」的別稱。「十三」僅約數而已,實際數目時有變更。清朝乾隆帝於1757年下令,外國商人及全國海上貿易都集中在廣州,並由廣州十三行行商代理,因此廣州十三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西經濟及文化交流中佔據着重要地位。直到1842年,《南京條約》簽署後開放五口通商,十三行自此沒落。
今次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廣東十三行的歷史,展出的珍貴圖片及文獻,包括28幅由香港藝術館借出的歷史繪畫圖像,例如粵海關、廣州商館區風貌、廣州靖遠街、行商之一伍秉鑑畫像等。主辦當局同時將這些數碼化的繪畫和文獻圖像以手觸式互動電子屏展示,讓參觀人士可隨意將它們放大縮小,從而更仔細了解當時的文化風貌及營商情況。
除圖片外,亦有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所精選的15種文獻資料書影。從《嶺南遺書》、《海山仙館藏真》這些書籍中,可看到當年的行商不但家富於財,且酷愛收藏書畫,編輯的這些書籍為世所重,對清代廣東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作用。
而第二部分展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精選珍藏的26種廣東地方文獻資料書影。展覽亦展出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可加深參觀人士對古代廣東歷史文化的認識。例如《駐粵八旗志》介紹清代駐廣東軍隊的情況,載有多幅軍隊列陣的繪圖;《道光廣東通志》記載了古代嶺南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包含了清代香港一帶的地圖,可了解香港與廣東的密切關係;《六脈渠圖說》內含古代廣州城市水道的地圖。從這些珍貴的文獻中,可得知當時的歷史文化、生活概況及風土人情。
這次聯展是香港公共圖書館五十周年誌慶和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一百周年誌慶的亮點節目。香港公共圖書館高級館長周美玲指出:「我們希望透過合辦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強粵港兩地在圖書館文化交流和緊密聯繫,並豐富兩地市民的文化內涵。將來亦會繼續和內地或澳門的圖書館合作舉辦不同活動,令內容更多元化。」今次展覽更會安排學校參觀及導賞服務,並有學習工作紙和館藏資源推介小冊子,加深學生們對清代廣州的外貿歷史及嶺南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另外更舉行專題講座「從十三行到沙面:十九世紀至廿世紀初的廣州風貌」,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博士主講,探討廣州十三行的興衰,及後遷移到英法租界沙面的一段歷史及廣州風貌的變遷,座位先到先得,有興趣的朋友記得報名留座。
日期:2013年1月9日至2月5日
地點: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1-3號展覽館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門票:免費入場
查詢電話:2921 0285
講者: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丁新豹博士
日期:2013年1月19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至5時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查詢及留座電話:2921 0285
資料: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