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ella 最緊要正字

本公子是個對文字執着的人,有時眼見餐牌上不甚準確的中文翻譯,不禁眉頭猛皺,皆因這對食客來說,簡直是誤導!把美食張冠李戴,是不甚專業的表現,亦使本公子對餐廳印象分頓時大減。不過有些菜式,就一直得不到貼切的中文譯名,像Paella有人會稱呼它作「西班牙海鮮炒飯」,其實跟真相有點落差。

在世人眼中被認為是西班牙國菜的Paella,的確是來自該國,但原來在西班牙人眼裏,它只算是東部華倫西亞的地區菜,而華倫西亞亦會以這鑊飯作為身份象徵。原來在當地方言Paella泛指所有鑊,特別是炮製這道菜的淺身平底大圓鑊。這道菜植根於華倫西亞南部Albufera湖旁的農田,當地農民漁民就慢慢以就地食材炮製大鑊飯,後來興起來,人們便開始把菜式叫作Paella了,也忘記了此字的根本意思。

不限於海鮮

雖然是華倫西亞名物,但最正統的Paella Valenciana其實是沒有海鮮的,反而充滿農村風味,以雞肉、鴨肉、兔肉、迷迭香、青豆等蔬菜,甚至蝸牛作主要食材,配合當地農民「有乜食乜」的特性。我們常見的海鮮飯,在當地被稱之為Paella de Marisco,則以各種海鮮代替肉類和蔬菜,另外還有海陸交融的Paella Mixta,有些地區還會加入墨魚汁等食材。因此上館子,尤其是當地菜館,就切忌大安旨意地以為點Paella就會有海鮮出場。姑勿論配料變化如何,對味的Paella,就應該有齊矜貴番紅花、地中海菜代表橄欖油,還有菜式的主角---Bomba米。

Bomba米來自阿拉伯,由中世紀時統治過西班牙的摩爾人引入,自此在當地大放異彩。這種短身米,有着如珍珠米的外形,可是吸汁能力特強,比一般米能多吸30%的湯汁,卻不會變得稀爛或黏身,帶來顆粒分明的口感,特別適合拿來燴飯。

重遇華倫大廚

對食認真的我,一直覺得名菜最好是由「Place of Origin」的大廚炮製,才算最原汁原味。在香港有不少西班牙大廚,來自華倫西亞的卻不易找,數年前替灣仔Unomas掌勺的David Izquierdo,就是該城同胞。除了正宗Paella,當時他亦帶來了以碎米粉代替米飯的變奏Fideuà,同樣有驚喜。後來餐廳結業,本公子大感可惜,幸好最近在中環新開業的Boqueria重遇他,海鮮滿盤的Paella de Marisco是這位總廚的拿手好戲,見他拿出Paella鑊,淋上橄欖油,先把墨魚、魷魚、鮮蝦、青口、蜆、  魚柳等煎得半熟,加入混了蒜、辣椒粉與番紅花粉的茄醬後把生米直接灑落鑊,接着放點由香芹、西班牙小甜椒Nora等製成的Salsa Verde,再倒入龍蝦高湯掩蓋所有食材,等上20至30分鐘待完全收水,香噴熱辣的海鮮燴飯便搶先登場。

煮法不複雜,原來暗藏不少秘訣。首先是爐具要注意,要使鑊內每處都受熱均勻。而在慢燴過程中避免攪動米粒,最多只是把鑊上材料用力戥平,否則便會變成Risotto般的黏稠口感。而David更在四人份的鑊上放了兩人份的食材,令每粒飯都有空間盡吸湯汁。試一口,還是那股鮮味,完整卻彈牙的米粒,底下更有稱作Socarrat的飯焦,令不是飯桶的我也瞬間「清盤」。

有時到西班牙餐廳點菜,友人總口快快把「西班牙海鮮炒飯」衝口而出,少不免換來本公子一番更正:要是店員端來的Paella真是用炒的,那麼就真要考慮用不用埋單另覓食點了。

美味檔案:Paella de Marisco

偵查地點:各大西班牙餐廳

偵查結果:專用平底大鑊盛着海鮮高湯,慢燴鋪得薄薄的Bomba米,粒粒吸滿濃惹鮮味,更有焦脆飯焦。

菜公子PROFILE

識飲識食翩翩公子,吃盡天南地北,練出一張刁嘴。經常食客三千,宴請邀約也樂意奉陪,但從不賣帳,孰優孰劣一針見血。願與知音人在格子上談美食,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