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集體玩殘「那些年」

香港人「一窩蜂」的程度,恐怕舉世無雙。一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創出了票房神話,「那些年」三字亦馬上成了「潮語」。

新聞標題、雜誌封面,都是「那些年,XXXX」;選特首、去旅行、吃美食、推介新產品又用「那些年……」(並且要抄足那款字體);社交網絡的群組、微博內的留言、手機內的短訊,統統都是以「那些年」為開場白。就連明明是今天發生的事,大家也硬要加上「那些年」三字。其氾濫程度,猶如江河決堤,情況一發不可收拾,而且已達到令人厭惡的地步。「那些年」三字的意義也被迅速淘空了,變成一句廢話。

香港人就像一班在沙漠中缺水的旅客,一旦發現水源,便不顧一切的瘋狂灌飲。不只馬上將水源喝乾,還因為喝得太急太貪心,而導致「水中毒」。數年前曾出現過的「葡撻」、「珍珠奶茶」等熱潮,都是以超光速姿態在香港冒起,人人爭吃、日日吃,以吃得到為榮,結果很快便吃厭了,甚至吃怕了。類似例子實在多不勝數,還記得電視台的《撳錢》節目,還有已經「Out」了的「Chok」字嗎?

日前路經中環,竟然看到牆壁上有一海報,幾乎與《那》的一模一樣,只是七位主角變成七位小朋友,海報上的文案和名字也改了。完全看不懂那海報的含意,只為那「抄襲當創意」的手法而覺得可恥。筆者也很喜歡《那些年》一片,喜歡那段純純的愛,還有一眾角色的天真率性。懇請大家切勿再以粗暴手法玩殘此電影,放它一條生路。拜託!

劉偉恒•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