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學擔任演講嘉賓,題目是「閱讀」。問同學:「你們最愛看哪類書籍?」答「雜誌」的,約有四分一;很雀躍地答「漫畫」的,有接近一半;喜歡看「小說和參考書」等的,不足十分一;還有一大批,是從來不作課外閱讀的。問他們為何沒有興趣看書,答案是因為書籍大都「只有字、冇圖片」,令人「很悶」,還有很多同學說:「見字就驚」。
有調查顯示,香港學生的中文認字水平,與內地、台灣、新加坡等華人社會比較是最低的。無他的,YouTube和Facebook將大家帶入有聲、有畫、有片,但不用字的年代;電郵和短訊文化,又將文字水平進一步拉低;近年流行的免費報,統統都是多圖少字。有出版業的朋友更預言,未來不再需要超過500字的文章,因為沒有人有耐性看;多字的文章,亦沒有人讀得懂。
為何識多一點字很重要?為何多閱讀能有所裨益?恐怕學者和老師們都說了很多次,筆者亦無謂多談。只想說,這是一個難出頭的年代,人人都有學位,人人都(聲稱)有一技之長。想從眾多對手中突圍而出,就要本着「人冇我有」、「人做我唔做」的態度。當潮流一味鼓吹「速看文化」,你就偏偏拿着厚厚的書本咀嚼;當大部分學生的中文水平是下降中,而你卻苦心鑽研,他日能「跑出」的機會自然比其他人大。不要做趕潮流的一分子,因為你只會被潮流沖走,或被「上了岸」的人恥笑。況且,連自己的文字也看不懂,見字便驚,只能說是自卑,如何也談不上是「潮」吧。
導演及電台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