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永利街翻新的單位,很多人都說不倫不類的。不倫不類是真的,但見到有烤爐的那個廚房,卻又覺得住進去真不錯。
從保育角度來看,那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風情都沒了,只剩下那些懷舊的地磚,配起那些新派烤爐和開放式廚房,又實在風馬牛不相及。或許我們理解的保育也實在想錯了方向了,你找政府的人來做,他們都是官,也有生意人,不是保育專家,也不是藝術家。如是者,他們怎看這條街,還是一盤生意。他們想,在上環,弄點SOHO味道的Studio Flat,讓一人住的藝術家烤烤蛋糕等等,那才像SOHO吧。而且地方太舊,租不到好價錢,道理就是這樣簡單。問題是,如果我想住進新的大廈,中上環選擇很多,豪華之極都有,何苦選幢要撐樓梯的舊樓。保育留給生意人做,肯定沒前景的。
比起鄰近的澳門,我們的保育肯定輸了。也別說歐洲保育好,愛人的家鄉馬六甲也做得很好。整條Jonker Walk都是舊舊的房子,但也有商店,也有Hip Hotel,是條很讓人感動的街。
當然,因為這條街保的不但是人,也保人情。婆婆還是一樣拿着扇乘涼,阿伯還是含着煙斗在看店。一條街有生氣,還不是樓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就看廟街,我們留的就是人情。
永利街,對不起,我們好心做壞事了。
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