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恒我訴:我們

教會網站說,三月份是「關顧月」,並引用了一段聖經:「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愈來愈少聽到別人用「我們」二字。在這個鼓吹個人利益和獨立思考的年代,大家都習慣了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一切先由「我」出發。筆者也經常如此,「我失意我寂寞……」、「誰能明白我?」、「我就是不喜歡!」 即使是祈禱的時候,也是「請上主保守我甚麼甚麼」、「我希望我可以如何如何……」

雖然祈禱是個人的行為,但原來聖經也叫我們不要自私自利。大家熟悉的「主禱文」是這樣寫的:「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當中全是用「我們」,而不是「我」(唸了三十多年,到幾星期前才發現這端倪,真慚愧!) 即是說,大家應為「我們」的家人、至愛、同事、朋友等去祈求,求眾人的平安和喜樂,而不是只為自己。

當大家只着緊於個人的得失,同事們只顧自己的收工時間,同學們只考慮個人的成績,兄弟姊妹只關心父母愛誰多一點,情人之間只說「你」和「我」……人和人的關係自然只會愈來愈疏遠。然而,大家都忘記了,當「我們」都能快樂,「我」和「你」亦一定會快樂,正如大夥兒去分享一道美味的菜,一定會比「個人尊享」興奮快樂得多。

古語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又常言「快樂是互相感染的」,若然覺得這些都太老生常談的話,也可以聽聽王菲的《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所說的,也是「我們」。

導演及電台主持

劉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