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流浪貓之歌:在瑪麗生

朋友不少已準備生孩子,有些更已懷孕,她們在預備的,彷彿在搞另一個婚禮,安排早在八九個月前做好。當然,為了孩子準備,理直氣壯,在資源許可之下,還是安排最好的比較好。我們這一代都傾向這樣想。而其中,最最重要的,肯定是生孩子的醫院選擇了。現在的風氣是,連內地來的孕婦都在私家醫院生,本地人,如果是中產人士,怎可能到政府醫院生?

關於這題目,我沒認識,但隨着好友快要生孩子而愈聽愈多。老死選了法國醫院,貪其方便,而且老公的保險早包了,當然就不用省了,但還是早半年就要先付訂金,看來醫院客似雲來。另一位朋友,因為太太是老外,明顯兩公婆就比較Care Free,決定在瑪麗醫院生就夠好了。而我自己其實也是在瑪麗出生的,也聽過好友星屑醫生說過,瑪麗醫院是香港One of the best,價錢也便宜多了,有何不可?但身邊有人得知,卻把政府醫院彈到像地底泥,彷彿說在那邊生孩子近乎是不負責任。

於是我又想起,我大學時的老師,生四個孩子,也不是在瑪麗順順利利的完成嗎?孩子都健康可愛。只不過這位老師雖然看來是華人,但只懂說英語,朋友趕緊反駁,說英文的,得的待遇當然不一樣了,不能作準。在殖民地年代,是真有說英文享不同待遇的事,現在去大酒店吃飯,服務員向講英文的人獻媚也是有的,但如果連生孩子都有如此的不公平對待,那也太無醫德吧。政府醫院爭爭氣,又或多點宣傳和教育好嗎?我也想我日後的孩子可以在瑪麗出生。

音樂人

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