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廣東出現零星新冠肺炎病例,部分城市須重新實施隔離措施,拖累整體服務業表現轉弱,6月財新中國服務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創14個月新低,錄得50.3,僅略高於50的盛衰分界線,較5月回調4.8個百分點,意味增速明顯放緩。數據凸顯廣東對內地經濟的重要性,令人憂心的是最新出爐的大灣區營商報告顯示,商家對今季經營信心下滑。
由於財新較早前出爐的6月製造業PMI錄得51.3,較5月低0.7個百分點,已顯示工業受疫情影響,如今服務業PMI也同告放緩,令6月財新中國綜合PMI僅錄得50.6,較5月低3.2個百分點,同樣為14個月以來最低。
財新智庫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6月兩項數據雖維持50以上的擴張水平,通脹壓力亦暫時緩解,但經營活動和新訂單指數雙雙錄得14個月最少。他續指,內地製造業已逐步恢復常態,惟服務業對疫情較為敏感,因此在市場供求及就業上都較製造業弱。隨着下半年低基數效應減弱,加上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料未來仍挑戰重重。
事實上,從大灣區的營商信心也可得知,下半年難盲目樂觀。渣打銀行昨日最新披露的「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於今年第二季錄得58.7,按季飆升5.7點,且所有分項指數均保持在中性值50以上,反映大灣區企業應能有效應對通脹上升和貨幣政策緊縮的風險。
在8個分項指數中,生產及銷售、新訂單和利潤的3個分項均錄得顯著改善,其中分項指數上漲的主因是受訪企業有條件提高價格,以維持利潤率。
然而,調查裏更具前瞻性的指數為企業對第三季的經營預期,結果為按季下跌3.4點,至59.3。渣打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解釋,指數回調是經濟正常化的迹象,而指數仍高於中值50。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則引述例子指出,廠家仍有訂單,甚至有些出現供不應求,惟成本增加令他們的預期轉趨保守。
另外,劉氏指出,減碳承諾對於能源密集型增長模式和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結構的中國是極具挑戰,大灣區亦將面臨重大的經濟轉型。
企業亦認為,人才供應是大灣區城市吸引其展開業務的主因,特別有近半技術相關企業將人才原因排在首位;基建完善、消費力等亦是企業的主要考慮。
上述結果是渣打及香港貿易發展局,向大約1,000家於大灣區營運的公司進行季度調查後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