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的人,每天接觸數之不盡的數據,有些數據除了對投資決定有幫助外,還可能對正在考慮移民的讀者有另類啟示。其中,值得經常留意的數據是購買力平價(簡稱為PPP或Purchasing Power Parity)。大家或會聽過巨無霸指數,簡單來說,即是比較不同國家麥當勞巨無霸的價格。假如美國巨無霸售價為4美元,如用美元兌7.8港元的匯率來算,香港所賣的巨無霸應為31港元,但事實上香港巨無霸售價為25.5港元,遠比美國低。
PPP的概念和巨無霸指數類似,但用作比較的不但是一個巨無霸,而是一籃子的產品和服務。根據PPP理論,如香港貨品價格比美國低,會導致套利空間增加,商人能從香港大幅買進產品,再在美國賣出,賺取差價,這行為應會拉高香港產品的價格或使港元升值,直到港美兩邊價格相等為止。
理論上,不同國家的價格差距,會影響匯率走勢。但現實中,套利行為絕不容易實行,運輸成本會減低套利的可行性,本地服務如理髮等也難以套利。
PPP理論雖不完美,但多了解各地價格差距,也會增加對匯率走勢了解。例如在2019年,按世界銀行數據,全球只有8個國家和地區的PPP比美國高,包括百慕達、瑞士、挪威、冰島、澳洲和以色列等等。從歷史上來看,這代表美國國內價格絕不便宜,上次美國價格到達此水平時已經是約20年前,當年也是美匯差不多見頂回落的時候。
研究PPP另一得着,就是得知錢在哪個國家更加好用。在2019年,香港人均生產總值為美國的75%,比英國的65%為高。但英國物價用PPP計算為美國的85%,卻比香港的78%為高,從數字上看,香港生活質素應比英國高。但魔鬼盡在細節,讀者也需明白,人均生產總值高不代表個人收入一定高,因貧富懸殊會令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而PPP用租金計算物價,不是用樓價。再者,一個國家的數據只是一個平均值,就算英國南北部差距也可以很大,所以也要小心閱讀和了解數據背後的意思。
在世銀數據中,究竟有沒有國家和地區人均生產總值比香港高,但物價比香港低呢?我們找到3個,分別為卡塔爾、新加坡和澳門,供一些有興趣移民的讀者參考。這可能也是研究股票和經濟過程中的一些另類得着吧!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以上只反映當時觀點,並非投資建議,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行健資產管理公司首席分銷總監 石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