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覆窒礙全球復甦,各行業衝擊未減,打工仔被迫減薪,甚至淪為失業大軍。全球企業裁員,香港失業率高企,南韓大公司則需裁員逾萬人「保命」。然而,即使員工可留職,在企業收入大減及工作模式轉變的背景下,企業開支趨向保守,優化營運和培訓員工的投資已不復往常,全球勞工市場要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困難重重。
據政府統計處資料,今年2至4月,香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6.4%,較1至3月的6.8%,回落0.4個百分點。失業大軍減少1.23萬,至24.75萬人;就業不足者則減2.18萬至12.66萬人。期內,勞動人口為386.95萬,較1至3月的387.39萬減少約0.11%。本港失業率雖自2017年高位連續兩個月回落,但要留意,根據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即疫情爆發前失業率約3.7%,失業大軍亦只有13.41萬人。數字正反映目前香港就業境況嚴峻。
港府雖推出多輪防疫抗疫基金及措施,惟保就業計劃被轟名不副實,亦不肯設立援助金,幫助失業人士。事實上,保就業計劃只推出兩期就結束,政府更重申不考慮再推行新一輪計劃。疫情衝擊下,港企陷困,龍頭戲院UA院線早前也不敵疫境結業,該院商曾申請兩期保就業計劃,獲826萬元資助,但計劃無以為繼,未能救亡。
對於失業者,財政預算案提出俗稱「失業貸款」的「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旨在向「山窮水盡」而又未能申領綜援的人士提供援助。失業貸款計劃由港府通過外匯基金全資擁有的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負責管理,貸款上限8萬元,實際年利率一厘,還款期最長6年,港府為該計劃的承擔額為150億元。有意見質疑會造成壞帳,借款人隨時不還款,變相要港府用公帑埋單。
港府就業措施成效不彰,隨着暑假將至,料將有更多人投入勞動市場,失業率在短期仍有壓力。
疫情重創全球供應鏈,原材料價格癲升,中國雖率先復甦,但南部製造中心也掀起關廠與暫時停產潮,勞工面臨減薪危機。
外媒報道,廣東省所有產業鏈內─從生產鋼鑄件到家用電器的中、小型企業悲嘆,今年可能較去年更難存活。部分中國製造業者指,供應鏈危機令採購原材料的成本變得太過高昂。廣東最大的鐵鋼鑄件公司現代鑄造此前向客戶發聲明,指鑄造材料的成本已遠超公司毛利,並已達到無法承擔任何損失的程度,又因缺乏原材料,無法製造產品。
在廣東江門市同一工業區,一家規模較小的鑄造廠江新鑄造廠也別無選擇地只能減產。公司產品經理霍氏稱,有時公司一周上班僅4天,然後休息3天,因廢鋼價格暴升至每公噸4,500元(人民幣‧下同)。他續指,5月3日廢鋼價格飆升700元後,接下來幾天每公噸廢鋼以數百元的價格飆升,意味製造愈多,損失愈大,每生產一噸便虧損1,500元。至於工廠的勞工亦由於毋須輪班,薪金也下滑至只有3,000元。
大型企業為節流只好縮減人手。外媒引述南韓企業評估網站「CEO SCORE」調查,截至今年3月底止第一季,南韓500大企業中,309家企業員工總數約120.38萬人,相較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第四季,減少了9,756人或0.8%。
企業同時調整正式與臨時員工的比例。調查顯示,第一季企業正式員工減少約11,710人,臨時員工數量不減反增。零售業首當其衝,正式員工減近8,000人佔比最多。當地最大的百貨公司樂天百貨減員約11%,便利店龍頭之一GS Retail減31%員工。造船和機械等正式員工減少3,572人,汽車與零部件行業也縮減3,193人。
在家工作及上網學習成為新常態,部分疫情受惠產業員工需求反增不減,如IT產業及電子行業,正式員工增加5,708人;服務、製藥、國營企業及運輸等正式員工均有增加。晶片短缺令半導體業界添優勢,截至3月底,科技巨頭三星電子的員工數目在期內增長6.1%,至110,963人,是調查企業中增長最高。晶片巨頭SK海力士、製藥巨頭Samsung Biologics Co.、在線和手機遊戲開發商NCSOFT Corp.和南韓最大網絡服務公司Naver聘請員工數目也有所增長。
歐洲疫情反覆,個別地區數度封城拖垮經濟,就業市場持續疲弱。歐盟統計局5月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季,歐元區和歐盟經濟分別下降0.6%和0.4%,均為連續第二個季度下滑。
歐元區由歐盟27個成員國中的19個成員國組成。數據顯示,首季歐元區和歐盟經濟分別按年下降1.8%和1.7%,與2020年第四季分別按年下降4.9%和4.6%相比,降幅有所放緩。季內,歐元區就業人數按月下降0.3%,按年下降2.1%;歐盟就業人數按月下降0.3%,按年下降1.8%,延續了2020年底以來的下滑趨勢。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兼意大利央行行長Ignazio Visco表示,歐元區經濟復甦前景不明朗,並指歐央行將對抗任何不符合經濟情況的加息行動。他認為,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顯示,過早結束量化寬鬆措施將會產生危險,現時經濟情況仍未明朗,因此有必要在一段長時間內,保持量寬措施不變。
疫下裁員潮席捲美國大型企業,包括美國迪士尼、美國航空與聯合航空等,投資銀行高盛和花旗亦宣布裁減人手。富國銀行分析,面對客戶行為持續改變,美國銀行業為增加獲利,預言未來10年可能裁員20萬人,規模將是業界有史以來最大。巨企裁員預視對前景不太樂觀,信貸評級機構惠譽也預測,儘管美國勞動市場正復甦,惟想恢復至疫前水平,至少還要15個月。
外媒引述惠譽的評估,認為美國一直到2022年第四季為止,就業率都無法完全恢復,因為要讓勞工找到合適新工作需要一段時間,尤其高齡勞工要回到勞動市場的難度更高。該行預計當地大約需要700萬個工作機會,才能把勞動市場的缺口填補,但市場仍有4大障礙。
首先是長期失業勞動力的信心危機,失業愈久重返職場的難度愈高。統計顯示,目前美國有超過三成的失業勞工已沒有工作超過一年,失業逾一年的人數佔比更在提升。其次,職場因疫情產生變化,勞工未必能找到合適工作。惠譽評估,就算勞工市場恢復,也不會回到2020年的模樣,皆因有些工作已永久消失並轉型,若勞工無法學會新技能,可能會被淘汰。
第三,美國向失業人士提供失業救濟金,市場出現寧領取援助金也不回去工作的「怪現象」。惠譽估計,部分勞工或要等到一切恢復正常,才有機會返回職場。最後,該評級機構發現高齡勞工返回職場比例偏低,尤其是55歲以上,疫情高峰時該類勞工就業率約為38.4%,至今年4月疫情略降溫至38.3%。
隨着各國疫苗接種普及,經濟復甦提速,有助紓緩勞工市場壓力,但要完全回復至疫情前水平,尚有漫漫長路。
國際勞工組織指,受疫情衝擊,今年全球失業人口將高達2.2億人,遠高於疫情前,且最快到2023年就業市場才完全復原。
根據聯合國轄下國際勞工組織(ILO)年度「全球就業與社會展望」報告,直到今年底,全球失業人口仍遠高於2019年底時的1.87億,就業人口則距離疫情前水準還差了7,500萬人。根據這計算模式,這相當於今年全球失業率將達6.3%,高於疫情前的5.4%。
儘管明年全球失業人口預估將略降至2.5億人,就業人口與疫前差距縮小至2,300萬人,且失業率降至5.7%,但距離2019年時仍有距離。報告稱,就業人口增長速度不足以填補疫情所造成的損失,這種情況至少持續到2023年。
外媒報道,ILO秘書長Guy Ryder在記者會稱,疫情不僅是公共衞生危機,也是就業和人道危機。他指,若未能加速創造就業機會、支援弱勢族群及幫助受創最深的經濟層面復甦,疫情帶來的後續影響恐會跟隨多年,形式包括人力和經濟發展機會損失、貧窮人口增加與社會不公等。
ILO經濟學家Stefan Kuehn亦指,若考慮到疫情造成許多勞工被迫減工時等其他因素,全球就業市場受到的衝擊其實更嚴重。據ILO估計,與2019年比較,2020年全球減少的工作時數相當於1.44億份全職工作,到今年第二季差距仍高達1.27億份全職工作。Kuehn指,單看失業人口,不能了解勞動市場受到衝擊的全貌,例如美國就業人口大幅流失後,企業又開始招募人力,但在其他地區尤其歐洲,許多勞工仍以縮短工時來維持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