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年經濟看增逾8%仍存憂

雖然美國會否及如何炒作疫情去打壓中國還是未知之數,但中資和外資機構暫時仍繼續看好內地經濟復甦步伐,就算基數效應勢拖慢下半年的增速,仍預測全年經濟增長可超過8%,重點關注內需消費反彈。惟從長遠來看,內地經濟增長仍處降軌,實現產業升級、跑贏科技競爭至關重要。

疫情反覆威脅大過通脹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首季按年大增18.3%,增速創下1992年以來最高紀錄。裕利安宜亞太區高級經濟師黃黎洋預測,全年中國經濟增速可達8.3%,惟當前的復甦尚處於不完整狀態。她解釋,雖然基建開支和企業投資表現不錯,但消費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未來一段時間仍要重點關注消費表現,而疫情反覆乃消費復甦的最大風險,威脅遠大於通脹。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兼董事總經理程實亦指,從經濟復甦步伐看,內需消費將成下半年經濟復甦的動力來源,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仍會領跑全球主要經濟體,達8.5%。

全球經濟正遭遇所謂的「供給衝擊」,即商品及服務的市場供應總量減少。從經濟學理論來看,供給衝擊會導致價格上漲,經濟也會因總產出減少而下滑,繼而形成滯脹,以19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機為例,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導致石油產量下滑,油價飆升,推高西方工業國之生產成本,產品供給出現危機,既加劇通脹,更將經濟推落衰退。

勞動力企業債拖後腿

長遠而言,程實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會從「高速增長」改為向「高質量發展」,提升勞動力生產效益將是關鍵。同時,疫情加速了全球經濟轉變趨勢,各國經濟政策也會改向實用主義。對主要經濟體而言,政策層面的利率競爭、匯率競爭、貿易競爭都將讓位於科技競爭,佔據科技層面的制高點、掌握數字經濟的主導權已成為競爭的關鍵。

黃黎洋則表示,包括本地企業的研發、產業創新升級及城鎮化等,所有關於擴大國內消費的主題,都是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長遠增長動力。長遠而言,內地經濟增速下滑,主要是受到勞動力限制所影響;內地整體債務水平偏高也是風險,尤其是一些債台高築但賺錢能力低的國有企業。

展望下半年投資市場,工銀國際預計,全球疫情可能迎來確定性拐點,周期性行業將會逐漸降溫。相對而言,該行看好後疫情時代經濟轉型升級的長線主題,關注經濟動能轉換和長期高質量發展的行業,如科技、新能源、環保等,以及金融和消費等受惠經濟回暖和宏觀政策正常化的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