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關係陷入低谷,商界慘成磨心!澳洲工商總會(ACCI)發表研究報告,提到兩國貿易摩擦持續惡化,使澳洲對華出口商已沒有正常營運的可能,並引述意見稱,澳企有必要把業務重心轉移至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其他市場,並建議政府對中國以外的自由貿易協定投放更多注意力。
澳洲總理莫里森2018年8月下旬上任到今年4月為止,澳洲每個月對內地都錄得貿易順差,累計約1,787億美元(約1.39萬億港元),今年4月更加創下逾96億美元的近年新高,這點跟澳洲的西方盟友不同。
事實上,ACCI報告指出,對於不同規模的澳洲公司來說,中國都是最重要的市場。然而,中國對澳洲企業實施的反傾銷關稅,以及其他非正式的貿易阻礙,使企業的成本大增。對於在亞洲地區從事貿易活動、尤其是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澳洲公司而言,處理國際關係的難度日益上升,尤其擔心莫里森政府那些恐怕刺激北京當局的公開言論感到憂慮,建議當局就算對中國有不滿,也應該閉門表達。
調查訪問了189家澳企,有個別出口商表示,去年疫情爆發前,在華業務發展仍然正常,其後情況隨着中澳地緣政治爭端而惡化。許多中小型的葡萄酒出口商均認為,中國已經是「禁止進入」及「沒有未來」的市場。
澳洲政府表示,雖然過去一年多來不斷試圖與北京接觸,但屢遭拒絕。貿易部長德昂昨日亦表示︰「我們希望繼續與中國進行具建設性的經濟接觸。」惟他亦承認,目前要實現這一點有困難,但仍會保持耐心、繼續努力。
儘管內地近期與西方國家關係欠佳,但貿易來往和供應鏈格局實在難以在短時間之內改變。就以各國積極推動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為例,外媒分析指出,中國已擊敗美國,成為光伏產業無容置疑的霸主,供應全球四分之三的太陽能電池板。
20年前,美國公司生產了本土22%的太陽能產品,現已跌至1%;曾有75家主要的太陽能零部件工廠,惟最終大部分已關閉,被中企取代。
分析指,中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太陽能供應鏈,太陽能電池板中的關鍵材料多晶矽,也大多由內地生產。內地除了擁有更低的勞動成本外,政府也願意支持無利可圖的營運,包括提供廉價的土地、由國有銀行給予寬鬆融資條件,以及透過補貼創造了對產品的需求。另方面,工廠也致力於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使用新的工具減低多晶矽晶圓的損耗,令成本大幅降低,使得太陽能在許多地區的價格能夠與與煤炭一樣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