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全球企業仍受疫情困擾?錯了!有統計發現,全球排名首50的大型企業經營狀況已重返疫情前,有部分甚至較2019年之前賺得更多。若按價值排名,全球首50家公司的股票市值在去年增加4.5萬億美元(約35.1萬億港元),它們的總市值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約28%,可謂富可敵國。
在疫症肆虐期間,超級巨企享有的優勢變得更明顯,進一步力壓中小型公司。就好像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其網購業務模式正好符合社交距離措施,與主要依靠人流量的零售業競爭對手不同。
另外,政府的援助對於大型公司最為有效,在央行的支持下,巨企可以維持較低的借貸成本,而其股價又相對硬淨。相反,政府為小型企業提供的援助微不足道,使兩者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開。
研究又顯示,大型公司的利潤率通常較高,所繳納的稅款卻比過去幾十年少。實際稅率中位數在1990年為35%,去年已大幅下降至僅17%,而利潤率卻恰恰相反,從30年前的7%大幅飆升至18%。
另一個趨勢是中國巨企的崛起,在1990年,5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一個中國企業的名字都沒有。在去年,名單上有8家來自中國,他們大部分是擠走了歐洲企業,而在30年間,歐企由15家縮減至7家。
同樣被擠下名單的還有石油公司,其地位漸漸被科技企業取代,首50家巨企當中就有21家是科技相關企業。科技公司急速發展,促使政府採取行動,設法使這些公司的發展在其嚴密監管之下。
歐洲早已研究如何對亞馬遜等跨國公司的營業地,而非其註冊地徵稅。在中國,監管機構阻止了螞蟻集團去年11月上市,又對其母公司阿里巴巴(09988)處以創紀錄的天價罰款,並且將反壟斷法的執法擴展至其他科技巨頭。
對此,經濟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在過去20年中,美國有75%的行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市場由愈來愈少的公司主導,扼殺小型公司生存空間。
另外,研究表明,超級巨企的主導地位不斷提高,使工人相對處於劣勢,間接影響美國工資增長放緩。再者,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使他們毋須增加大量員工,就可以擴大規模。
於1990年,當時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國際商業機器(IBM)將其收入的9%用於資本開支,到2020年蘋果公司(Apple Inc.)支出僅為3%。網絡零售商如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雖然僱用了大量工人,但多數從事低技術工作,如包裝或送貨,且大多屬低薪。
巨企對薪金的支出有限,利潤豐厚,稅收又少,手頭上現金自然充足,其借貸需求就相對減低。在這情況之下,各地央行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借貸的效果則較為脆弱。
事實上,首50家巨企去年已坐擁1.8萬億美元現金儲備,足以為未來5年的全部資本開支提供資金。長此下去,恐會影響到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