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地債券違約企業破產料增

正當人民幣匯價氣勢如虹之際,市場繼續關注內地債務問題,法國信用保險及信用管理服務機構科法斯集團(COFACE)發表《2021年中國企業支付調查報告》指出,中國企業為了應對疫情而增強信貸管理,致使去年出現逾期付款的公司減少,可是由於該等措施的強度已減弱,預料內地今年將出現更多債券違約和企業破產,其中去年因疫情積累了較高現金流風險的行業情況尤其嚴峻。

該機構指出,去年內企只有57%逾期付款,按年下降9個百分點,原因亦包括政府為減輕疫情對商業活動的影響,採取了稅務和還息寬免等政策,其中,木材、製藥、運輸和資訊通訊技術行業的降幅最大;零售業逾期付款率則按年持平。逾期還款很多是由於客戶財困,亦與市場競爭激烈、融資渠道匱乏等有關。

不過,不同行業復甦速度各異,某些的信用風險不斷增加,未來數月需密切觀察,其中,建築和能源業去年超長期逾期(180天以上)的付款額佔全年營業額10%以上的公司比例超過60%,比之前調查翻倍,反映內企現金流風險加劇。此外,內地債券違約率也在不斷上升,建築和房地產行業更甚。

居民槓桿率已超德日

除企業外,一般民眾也債台高築。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兼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昨日警告,內地居民去年的槓桿率已超過德國和日本這兩個發達國,而2010年以來內地居民債務的上升趨勢與美國2007年次按風機暴發之前的情況相似,大部分與地產相關,尤其值得警惕。他續指,內地政府債券,特別是地方債多數由商業銀行持有,導致了財政政策金融化,增強了財政和金融風險的連動性。

據中國財政部周二披露,內地今年首4個月發行地方政府再融資債券逾1.2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僅有6,458億元,即大約一半用於償還期間到期的債券本金,市場揣測其餘「去向不明」的資金,不少被用於政府債券以外的隱性債務。由於歷史原因,內地地方政府傾向透過城市投資企業等平台融資,為項目「撲水」,可是相關項目資產和負債之間有期限錯配(項目帶來穩定收益前債券先到期)和現金流缺口,對地方政府構成隱性債務風險。

方正遭入稟追逾百億

另外,捲入破產重組風波的北大方正集團則接連遭追債,其中一家子企的指定清算人入稟香港高等法院,尋求清算人最少8.57億美元(約66.84億港元)的賠償,指控方正未能履行兩筆美元債的維好協議(向債主君子協定會維持發債人的償還能力,但不作任何擔保),幾日之前另一子企的清算人亦提出同類指控,要求就另外3筆美元債索償最少9.63億美元(約75.11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