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催生」谷人口 保經濟

全球工業化及現代化經濟體面臨生育率逐年下降的風險。事實上,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已威脅到經濟可持續發展,各經濟體都在設法鼓勵生育,以保持經濟競爭力。以下就是各國「催生」,谷人口增長的方法。

據美國早前公布全球227個國家與地區的2021年總和生育率(Fertility Rate)預測數據,台灣被列為生育率最低的經濟體。當地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正在加倍投入鼓勵市民生育。

完善保障 支援基層育兒

其實,少子化的成因甚多,其中一個乃社會貧富懸殊擴大,勞工「搵食」艱難,自己都難以養活,更何況生兒育女,故他們都傾向不生小孩;其次是傳統婚姻觀念有變,家庭概念淡化,開枝散葉的傳統思想已不再如以往根深蒂固,更多年輕人更着重個人享受,不生小孩,及早理財規劃退休生活,不用再「養兒防老」。

當然,不生育還有生理上的原因,可能是都市生活壓力太大,不少夫婦都面對不育問題。

面對社會貧富懸殊,政府可以做的當然是完善社會基本保障,加強支援基層育兒,如提供育兒或教育補貼、加強社區託兒設備,以鼓勵生育。至於不孕,則需要政府的醫療資源配合,鼓勵有需要的夫婦主動就診,把握適齡時間生育。

蘇格蘭澳洲提供助孕補貼

按照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定義,不孕症是一種「病症」,多國普遍認同的標準,乃長達12個月進行不受保護的性行為仍無法受孕,便屬於不孕。許多國家開始把不孕症納入醫療保險,助孕最常見的技術是「試管嬰兒」,蘇格蘭人便可免費接受3次試管受孕。而以色列和澳洲等國也給人工試管部分或全部的補貼,至於加拿大的情況則因地區而異,安大略省全額資助一輪的人工試管費用,其他省份則享有不同比例的稅額扣抵。

美企資助職員做人工受孕

此外,美國有研究顯示,不孕症婦女焦慮、沮喪的程度,往往不下於罹患癌症、高血壓或心臟疾病的患者,且高昂費用帶來的壓力,更會助長焦慮和無助感。其實,生兒育女、成家立室,乃基本人權,應得到社會重視。政府除了可在財務上和醫療上支持不孕症患者外,亦可帶頭讓社會了解不孕症的成因,讓更多人願意體諒和支援。

今年4月,美國伊利諾伊州眾議院排程立法,要擴大不孕症的適用族群,將單身女性、廣泛的非異性戀(LGBTQ)夫婦,以及受醫療問題影響的婦女都納入其中。此外,部分美國大型企業亦將協助員工受孕當成企業責任,由公司負擔員工進行人工受孕手術的費用。

歐亞:匈牙利母親生4個可終生免稅

據聯合國數字顯示,人口減少最快的國家幾乎都在東歐。到2050年,匈牙利人口預計將減少15%,從2017年的970萬,下降至830萬。為了應付人口老化問題,匈牙利政府前年宣布鼓勵生育的政策,就是生4個或以上孩子的母親,可終生免交個人所得稅,其他鼓勵生育的措施包括向新婚夫婦提供貸款,如夫妻生育兩個或3個孩子,貸款可部分或全部抵銷;向醫療保育體系注資;擴充兒童保育設施,大增託兒所等,另政府承諾提供與生兒育女掛鈎的抵押貸款援助,並為祖父母提供類似產假或陪產假的福利。從生下第二個孩子開始,夫妻從房貸到購車都可以享受政府的優惠補貼。

西班牙拓「受孕旅行」

此外,西班牙捐贈卵子的人很多,從2006年開始,該國18歲以上的女性即可接受助孕幫助,其中包括人工授精和試管,50歲的女性也同樣可獲得治療機會,近年更成功打開「受孕旅行」市場,吸引不少來自法國和英國、無法負擔高額人工受孕費用的人青睞。

當然,雖然西班牙和捷克等國家的手術較便宜,但前往外地進行手術需要一大筆旅費和開支,亦存在言語溝通等問題。

英日增推廣助孕資訊

英國為照顧不孕症患者,成立了人類生殖及胚胎學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主管相關事務,確保助孕中心和研究機構彼此合作,提供轄下免費、清晰的助孕資源相關資訊。在英國,交往中的同性戀婦女亦可接受精子捐贈和免費的試管嬰兒。

亞洲方面,日本人口高齡化問題嚴重,就業空缺率高企,有工無人做。故日本2004年已開始補助試管嬰兒的費用,可謂相關手術最盛行的亞洲國家。為了讓搶救催生的醫療資源得到善用,民眾擁有更透明的不孕醫療資訊,日本政府正研修法,增加不孕醫療機構資訊的透明度。

美國:改善家庭教育 研有薪育嬰產假

中美兩國爭霸,美國總統拜登願意花時間應對本身的社會問題,除了應對疫情外,亦擬推動大型基建項目,強化社會安全網,包括改善家庭與教育,尤其花資源處理嬰幼兒照護及聯邦有薪產假及育嬰假等照護下一代的超級議題。

新生兒數目跌至41年低

據今年4月美國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的人口約3.31億人,較10年前的普查增長7.4%,乃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低增速,主要是出生率和移民流入呈雙降。聯合國的統計則顯示,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體約16%,較中國相關比率的13.5%為高。美國疾病與控制中心(CDC)發表的報告亦表示,去年美國生育率創新低,每1,000名女性生育1,637個孩子,令新生兒數目連跌6年,並創自1979年以來新低。若無法扭轉該跌勢,預計到2050年美國將很大程度上「歐洲化」,即變成人口增長停滯的高齡化社會,美國將結束經濟繁榮,長期經濟增長將低於2%。

明顯地,中美同樣面對勞動力投入量放緩的問題,要在長期競爭中取勝,兩者未來皆要設法鼓勵生育之餘,更要想方法有效提高生產效率,以保持經濟競爭力。

伴隨這場中美人口戰,醫學科技、智能機械、教育、養老產業都是政策的受惠者,投資者不妨多觀察各地的「催生」成效,捕捉這些受惠產業之投資機會。

中國:再創「人口紅利」對沖高齡化

中國國家統計局早前公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為標準時間點,中國總人口為14.11億人,較上一次2010年人口普查增加7,206萬人,10年間增長5.38%,年均增長率為0.53%;相比2000至2010年,增長率下降0.0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亦承認,普查數據反映出人口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如勞動年齡人口和育齡婦女規模下降,高齡化程度加深,總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數量減少等,高齡化已成基本國情。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報告亦預測,中國總人口在2029年將會達14.42億的高峰,2030年則進入持續的負增長,到2050年減少至13.64億,人口減少或會帶來不利的社會經濟後果。這個預測和聯合國相似,聯合國預測,中國「全球人口最多國家」的寶座在2025年將會讓給印度,到2030年,中國人口會達14.41億,隨後出現下降趨勢。

事實上,這些年中國實施計劃生育,雖然一孩政策已放寬,但已對社會的影響深遠。為應對人口老化,保持社會勞動力及經濟活力,中國着手優化生育政策,研究讓自主生育權回歸家庭和個體,加快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冀透過創新戰略,驅動產業結構升級,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對沖人口高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勞動力不足礙「內循環」

雖然機械化能解決部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惟在中美世紀之爭下,少子化與高齡化始終不利「內循環」戰略推演,相信年內會在這方面有新舉措,包括住房成本、教育和養育成本與便利方面提供支援。

人民銀行早前預測,中國總生育率(女性平均生育子女數的預測值)低於1.5,此情況將無法扭轉,到2050年,中國將面對比美國還要高的扶養比(Dependency Ratio),衍生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嚴峻,故呼籲盡快開放生育政策。